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年产奶量提升160倍
内蒙古新闻网  19-09-10 17:5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的餐桌变化尤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成就。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粮食短缺,有时还要拿红薯等做补充。“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成为生动的历史写照。粮食尚且不够吃,牛奶更是餐桌上难以想象的“奢侈品”。拿首都北京来说,仅3岁以下的孩子和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凭票订奶。

  160倍是什么概念?这是一段中国乳业的历程,也是中国人喝牛奶的变迁。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年产奶量20万吨。到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已高达3176.8万吨,是1949年的近160倍。70年间,风云流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乘势腾飞,人们的奶罐子也日渐充盈。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34.3千克,是1949年的76倍。如今,超市里各种乳品林林总总,选择成为人们幸福的烦恼。餐桌上,乳品成了日常营养品,流动着诱人的奶香。

  西谚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乳业的蓬勃发展,依靠整个行业踏石留印的步步努力,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循迹产业脉络、考察市场变化。作为中国乳企龙头的伊利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老百姓带来了餐桌上的变化,也给中国乳业发展留下重要足迹,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于今年4月提出的共建“全球健康生态圈”,更为乳业未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下沉渠道,提升市场触达率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乳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因为加工技术的限制,牛奶保质期很短,不能够长途运输,只有牧场附近的人才有机会喝上牛奶。技术限制扼住乳业市场的脖颈,想求增长却又难以施为。

  1999年,伊利带来乳业市场的改变。这一年,潘刚带领伊利组建液态奶事业部,在业内率先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把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7个月之久。从此,牛奶突破地域限制,从内蒙古等传统牧区越河过江,流向全国各地。这一历史性突破,为伊利业务带来高增长,液态奶收入从此前的6000万,跨越到2000年的5亿元,此后更是实现连续的翻番增长。伊利也带动整个中国乳业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液态奶时代”,整个乳业的市场格局越做越大,行业产值急速提升。

  盘子做大了,市场渠道还须进一步深耕。只有不断提升市场触达率,才有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些年,网购成为消费市场的新风尚,下订单、收快递成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假日节庆、双11等网购狂欢时刻,乳品也成为人们的热选商品。网购的暖风吹动,也为乳品市场带来活力,各大乳企纷纷发力电商渠道,拉动业绩增长。拿行业龙头伊利来说,2019年上半年伊利的电商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1.94%。

  线下渠道也是乳品市场发展的动脉,各乳企纷纷专注渠道扩展和下沉,不断提升市场渗透能力。在线下渠道拓展方面,伊利保持领先优势。据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市场渗透率为83.9%,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为86.2%,均为行业第一。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持续高速增长,在膳食结构上产生新变化。比如粮油消费量减少,乳品增速则远高于蛋类、水产品和瓜果类的增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乳业的重要增长点。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消费需求,拉动业绩提升?整个行业都在不断探索。近年来,伊利加快“村淘业务模式”的复制和推广进度,布局直控村级网点,强化在农村市场的渗透。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的勐啊村,是我国西南边陲的小村寨,距缅甸仅一河之遥。随着伊利市场渠道的下沉,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佤族小寨,孩子们也能在村中小店喝上纯牛奶、优酸乳、安慕希等伊利乳品。

  提质创新,增加产业附加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基于此,乳品行业只有不断提升品质,才能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实现价值的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乳品行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技术装备大幅提升,品质保障能力得到增强。规模牧场的生鲜乳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持续位居食品行业的前列。

  整个行业品质的提升,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伊利一直把“伊利即品质”作为企业信条,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仅检验项目总数就达1000多项。龙头企业的品质引领,在行业中发挥了示范作用,激发其他乳企加快品质建设,从而带动乳业品质和行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乳品有更高的品质要求,多元化、个性化也成乳品消费的鲜明标签。要把握住这一消费新趋势,必须加强创新,为乳业增长赋能。近年来,各乳企均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还以伊利为例,2019年上半年,伊利的“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 Day”“金领冠”“巧乐兹”“甄稀”“畅意100%”等重点产品系列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0%。同期,新品销售收入占比17.4%,创新为伊利带来了亮眼业绩。

  海外拓展,打开增长新图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奔涌,中国乳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加快国际化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构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业绩增长寻求新空间,拓展新渠道。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乳业的海外拓展搭建了跳板,跨国经营的布局逐渐加快。其中,龙头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

  在新西兰,2013年,伊利收购大洋洲乳业有限公司,并陆续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立奶粉、婴儿配方奶粉和超高温生产线。2017年3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项目揭牌,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今年8月初,伊利又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威仕兰(Westland),通过强化全球产业链,提升资源整合力度,为业绩的高增长夯实基础。

伊利收购新西兰Westland乳业交割仪式

  新兴市场的勃兴和乳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为中国乳企带来了业绩提升的机会。拓展国际市场,把产品卖到海外,成为中国乳业着力打造的新增长极。我们看到,通过“一带一路”的桥梁,中国乳业已为进军海外市场铺开道路。2018年10月,伊利的11款Joyday冰淇淋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进行全球首发;同年11月,伊利又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与东南亚市场再度携手。伊利等乳企进军海外市场,显示了中国乳业发展的风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乳业增收提效的新渠道。

  2019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450.71亿元,净利润近40亿元,再创亚洲乳业新高。综合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行业,稳居亚洲第一。净资产收益率多年位居全球乳业第一,远超行业其它企业。在近期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企业排行榜”中,伊利位居全球第八,蝉联亚洲第一,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伊利等白马股的亮眼表现,也成为行业增长的风向仪,伊利“五强千亿”的目标则显示了对行业增长的有力信心。

  70年来,我国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乳业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进入新时代,潘刚提出共建“全球健康生态圈”理念,引领伊利以“大业有道”的使命感,继续提品质、谋创新、拓市场,因应时代变化,带动行业增长。从20万吨到3176.8万吨,中国乳业不会止步于160倍的增长,行业规模和价值仍将继续提升,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乳业板块特别是行业龙头股的高增长性,也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受到资本市场的瞩目。


[责任编辑: 孙春霞]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