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资源依赖 乌海市绘就绿色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7 11:0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乌海:聚力转型升级迈向发展高质量

  乌海源通煤化集团有限公司LNG项目厂区。石历增摄

  光伏农业助农区居民增收。齐艳芳摄

  陕汽重卡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石历增摄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石历增摄

  乌海东方日升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石历增摄

  赵永强 冯立云

  乌海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建市伊始,煤炭产业就是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依靠开发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乌海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渐渐显现出问题:传统产业资源深加工程度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慢,对经济增长支撑不明显。单一、偏重的产业结构,制约了乌海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稳健前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爬坡过坎的乌海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遵循。

  使命在肩,落实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聚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重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

  绿色发展煤城“不卖煤”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动能”家底不能丢。泰和煤焦化集团公司作为当地一家大型煤焦化企业,在推动传统煤焦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力使力”做深做细煤炭产业的外延,积极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加工成新型建筑材料……如今,在泰和煤焦化集团,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绿色发展,让这个传统煤焦化企业尝到了甜头。

  今天的乌海,挖煤卖煤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时,煤焦化企业不仅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技术装备水平先进,过去生产过程中的焦油、煤气等副产品全都成了“宝贝”资源。

  乌海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等举措,不断激发出传统产业的发展潜能。

  目前,乌海建成百万吨级焦化企业12家,具备煤焦油深加工能力90万吨;具备PVC深加工能力32万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同时,乌海发挥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以建龙包钢万腾200万吨钢铁重组等项目为引领,引进建设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主要工业产品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5大系列50多种,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20%提高到90%以上,乌海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壮大要加快。作为乌海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重卡车受到周边地区用户的青睐。“今年4月,我们厂迎来了月产底盘1000辆,创造了建厂以来月产量的新纪录。”公司负责人如是说。如今,乌海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展渐入佳境。

  除了发展装备制造业外,乌海把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新的增长点,积极引进一批管理理念新、环保标准高、科技支撑强、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新兴产业项目,宝武集团炭材料、京运通新材料、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航天十二院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亿邦大数据、青石化高牢度分散染料及配套中间体等项目有的正在抓紧建设,有的已经投产。据统计,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9.4%。

  在此基础上,乌海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近5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5%,占GDP比重上升到37%,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来沙漠看海大美乌海更妖娆

  8月23日至28日,2019年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暨全国青年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在乌海举办,全国各地500余名专业骑手齐聚乌海,享受骑行魅力的同时,欣赏沙、海、山、城的壮美神奇。“乌海的比赛很特别,赛道设计得很漂亮,沿途景色非常美。乌海的比赛是我经历的最有趣的比赛。”江苏队选手苗梦园说:“除了比赛,乌海还是一个值得旅游的城市。我会建议身边人来乌海看海戏水玩沙。”

  最近几年,一场场精彩的国际体育赛事相继光临乌海。乌海湖畔,潋滟的湖水与动感十足的体育运动相结合,让大漠湖城展现出特别的魅力。

  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2014年,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乌海湖的形成,乌海翻开了经济和城市转型新的篇章。乌海终于开始在“海”字上做文章。

  借助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旅游文化产业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走向高端化。以乌海湖为龙头,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方兴未艾。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金沙湾等5个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龙游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来沙漠看海”旅游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乌海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构筑的产业和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旅游优先”发展战略,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使旅游产业释放出巨大活力。同时,立足境内的旅游资源,着力做好“水、山、沙、城”文章,积极打造集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乌海湖黄金岸线。

  如今的乌海,举办高级别、密集性的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已成常态,户外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体验、赛事欣赏已成为环山湖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内容和城市特色。

  据统计,近年来,乌海市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更是达到25.8%,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受益于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41.1%,并且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

  葡萄熟了敬您一杯红色温柔

  乌海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葡萄飘香,闻名遐迩。

  2019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中旬开启。此前,乌海已成功举办2届世界沙漠葡萄酒节。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对于向世界展示、传播、推广乌海沙漠葡萄酒品牌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乌海地处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无霜期长,具有发展优质葡萄与葡萄酒产品的生态禀赋。多年来,乌海将葡萄产业确定为乌海农业发展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发展之路。

  目前,乌海市葡萄种植面积近3.2万亩,葡萄名优新品种140多个,全市涉及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企业有33家。其中,葡萄酒加工企业4家,年生产能力11000吨;保鲜流通企业11家,贮藏保鲜能力12万立方米。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超1万人。

  依托葡萄产业,乌海大力发展集种植、采摘、观光、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有2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

  依托葡萄之乡的优势,乌海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打造了汉森、吉奥尼、阳光田宇、西口风等一批集生产加工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特色葡萄酒庄园。目前,乌海年产葡萄酒1.1万吨,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葡萄熟了,我在乌海等你。”进入9月,好客的乌海人邀约八方游客,来乌海品一品葡萄和葡萄酒的甘甜与醇美。

  提炼句:1、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聚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重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产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

  2、乌海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通过“科技提升转”“嫁接改造转”“增量注入转”“结构调优转”“重组做强转”等举措,不断激发出传统产业的发展潜能。

  3、乌海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构筑的产业和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使旅游产业释放出巨大活力。同时,着力做好“水、山、沙、城”文章,积极打造集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乌海湖黄金岸线。

乌海:为民初心不改 民生情怀不变

乌海万亩葡萄园.石历增摄

乌海农区展新颜。范露丹 摄

乌海市民的幸福生活。齐艳芳摄

乌兰牧骑走进群众演出。石历增摄

  

水上新城。历增摄

  □杨勇高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懈怠,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在“保基本”上下功夫,在“强弱项”上求实效、在“兜底线”上出实招,尽心尽力解民忧、办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身体残疾,没有一技之长,老伴儿也常年患病,全靠9亩地的微薄收入和低保金勉强生活。”年逾花甲的赵子清,曾是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有名的贫困户,为了撑起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他想尽一切办法挣钱养家,但生活的重担,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就要这样穷一辈子了。

  2017年,赵子清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借助5万元的扶贫贷款,他一下子买来20只牛犊,起早贪黑地搞起了养殖。眼下,棚里的肉牛即将出栏,赵子清计划尽快把贷款还清后,扬眉吐气地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乡亲们拿他逗趣说,养牛大户终于过上“牛”日子喽。

  从吃低保的贫困户到村里的养殖大户,赵子清一家脱贫摘帽的故事是乌海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带领全市所有贫困群众走出贫困,叩开全面小康大门,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这是乌海市的庄严承诺。

  乌海市55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7户2959名,总量虽少,但重度残疾、重病患者、老年人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占贫困人口的比重高达79%。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拿真金、出政策,聚焦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构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多重保障线,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让贫困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在乌海市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999户,占总数的77%。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最为突出的问题。“再难也要啃下硬骨头”,乌海市找准“疾病”这个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建立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医疗健康扶贫服务模式,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产业是突破口,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乌海市先后制定出台《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设立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一村一策一项目”行动,大力推进葡萄种植基地、特色生态养殖园、共享农场等项目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清零”目标,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摘穷帽、拔穷根,通过扶智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乌海市积极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实施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50%、义务教育“四免一补”、高中教育“三免”等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补贴标准。全面落实自治区高等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贴1万元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或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享受免费职业教育。2018年乌海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各类教育扶贫政策补贴146人,发放补贴资助金30.68万元。

  社保兜底是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乌海市出台了《乌海市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施方案》,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共为75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按照低保标准提高30%予以补助,其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位居全区前列。

  此外,乌海市还立足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农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区人居环境,补齐农区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攻坚,携手同行。乌海市全市上下不断凝聚共识,共同演绎出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大合唱”,经过2018年的持续不懈努力,乌海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聚焦优医优教普惠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优医优教普惠区为目标,持续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以赴补齐民生短板,连续8年将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确保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安全感更踏实。

  “自从有了村卫生室,咱们看病买药真是方便多了。”“可不,现在还都能报销,可省了不少钱,跟过去相比,大不一样了。”在海勃湾区新地村卫生室内,刚量完血压的王有亮,和前来买药的乡亲闲聊起来。

  过去,由于村诊所医疗条件落后,农区居民往往选择“小病拖、大病扛”。如今,随着乌海市各村标准化卫生室的建成,药房、诊室、病房实现了3室独立,过去村医看病标配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也被可以快速检测心电图、心率、血糖、血压、尿常规、体温的健康一体机所取代,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让农区居民看小病“足不出村”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乌海市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和先进医疗设备的采购,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市蒙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院5家医院功能互补、错位发展,4家区级医院为骨干,17家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2015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乌海市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主攻方向,大刀阔斧推进医改,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医疗等工作,公立医院药占比由2015年改革之初的32.8%降至25.8%,医保报销实现区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居全区首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为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乌海市先后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幼儿园40多所,学前3年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市一中、六中、十中成为兰州大学等高校优秀生源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乌海是一座工矿城市,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的发展历程,形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涉及全市一半以上人口。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在全区率先启动煤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350多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棚改住房15万套,10多万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不足15平方米增加到35平方米。

  围绕城市文明建设,乌海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下足城市管理“绣花”功夫,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显著提升;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乌海市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国书法城等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乌海市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人民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民生,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核心的关键词,让更多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成为乌海最动人的改革景象。

乌海:黄河岸畔生态城

  乌海人民公园西湖美景。石历增齐艳芳摄

  步城区,处处绿树成荫。石历增摄

  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石历增范露丹摄

  甘德尔山下,大漠绿树湖水风景如画。齐艳芳摄

  渔舟唱晚。王超摄

  蓝天碧湖成为乌海亮丽名片。石历增摄

乌海煤炭博物馆。石历增摄

  乌海湖旅游区码头。马世民摄

  您,曾经到过乌海吗?在这1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见证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乌海人,于无垠的荒漠中、在工业的丛林里,辟出一方天蓝地绿、水秀山青的美丽城市;

  您是否听过118平方公里乌海湖的壮美涛声,看南迁至此的红嘴鸥在这里停驻,翱翔盘旋久久不愿离去;

  您是否看过夏日里披着一身翠锦的甘德尔雄山,郁郁葱葱之中,让人再不会想起曾经屡被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您是否知道这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小城,正经历着转型发展的历史巨变,在生态建设的推动下,园林之城、葡萄之乡、休闲城市等诸多绿色名片,一项项纷至沓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城市的生态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建市40多年来,乌海人坚持用生态彩笔绘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实现了绿色乌海的美丽嬗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黄河岸边的生态之城,正凭借着“敢于无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勇气和姿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的和谐统一。

  天:“矿山绿”造就“乌海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乌海始终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一重点,狠抓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将生态治理的理念贯穿到矿区开采、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逐步换来了今日的地绿天蓝。

  乌海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一个时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一度受到影响。

  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治理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成为肩扛社会责任、建设“绿水青山”的先行者。通过打造“绿色矿山”,采取矿区煤田自燃治理、矿区道路修建、矿区绿化恢复等有效措施,实施生态修复、矿山覆绿,使曾经乌烟瘴气、遍布渣山的矿区,由“黑色印象”逐渐转向“绿色新颜”。目前,乌海已制定完成了自治区首个矿区环境治理地方标准,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个,隆昌工贸骆驼山煤矿成为自治区首个绿色矿山,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铁腕治污,工业企业要效益更要环保。乌海市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焦化、电力、氯碱化工等重点行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控制环境准入,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全部执行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

  节能减排的同时,绿色工业正蓬勃发展。乌海接连引进多个循环经济项目,有效利用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实现净化再利用,避免污染环境。

  2018年,乌海市海勃湾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较2015年增加23天。

  地:荒漠上筑起国家园林城

  从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出门见绿、随处景观的国家园林城市,乌海的城市建设史也堪称一部绿洲建设史。

  曾经,这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60%,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全市无法实施造林绿化的国土面积高达87.7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3.35%。

  面对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乌海人把对绿色家园的渴望化作奋发向前的动力,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战天斗地植树造林,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参加绿洲大会战。

  为给市民带来永久性的绿色福利,乌海市着力打造“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驾车能欣赏道路两侧的绿色长廊,步行则可感受草木清香,登顶可一览城市全景,在主峰东侧不仅可看到“植物大熊猫”四合木,还可畅游高山草甸的繁花美景;驱车至城北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光影里被风吹动的青草、苇草,掠水而过的飞鸟,无一不让人感到惊喜;城中每座游园,有的以水为秀,有的以绿为美,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既有江南水乡园林之灵秀柔美,又兼具北方人文景观的豪迈大气;110国道的彩叶林景观带色彩缤纷,将城市北部的这条门户之路打造得多彩靓丽。乌海市还按照“绿随路延、一街一景”的建设原则,在道路两侧设置20米至50米宽的景观绿带,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景、冬青”的绿化格局。

  如今,绿,已成为这座生态之城的主色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平方米。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乌海也因此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水:流淌在城市里的生态文明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湖泊、河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面积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跃然而出,湖光水影成为“乌海”这幅大型山水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积是杭州西湖20倍的乌海湖融大漠、黄河于一体,是国内少见的城中大湖,全国独此一处。它于沙海之中凭空而出,集磅礴与灵秀于一身,与对岸沙漠形成百岛奇观,成为游客玩沙戏水的首选,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来沙漠看海”。

  城市中其他水系湖泊的风姿也毫不逊色。甘德尔河蜿蜒流淌,如玉带绕城;凤凰河两岸景色优美、绿意盎然;散布在城中的一座座人工湖,形色秀美、瑰丽如珠……目前,乌海已建成人工湖40余处,加上乌海湖和甘德尔河几个湖区,湖泊河流总量达到50余处。人们甚至不用迈出家门,推窗即可感受到滨水而居的惬意生活。

  水丰草密之处,也成为鸟类精灵的宜居天堂。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大约有6科60多种、10万余只鸟类在乌海栖息、繁衍,其中不乏黑鹳、金雕、遗鸥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赤麻鸭等更是逗留在乌海越冬,由候鸟变留鸟。

  2017年,乌海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按照水生态文明城市“黄河为轴、两翼齐飞”的总体框架,乌海市实行着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保护体系,科学谋划全市水生态网络格局,形成“一湖、一地、一网、多点”具有干旱区特色的人水和谐的城市特征;建成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坝址公园等一大批水景观,基本建立了集防洪排涝、蓄滞洪水、河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生态体系。

  “今天的天真蓝啊!”“现在的环境变好了!”“我家门口又建了一座新公园”……如今,这样的话语常挂在乌海市民的嘴边。以蓝为傲、以水为美、以绿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底色,乌海,始终坚守生态文明底线不放松,使生态美、百姓乐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近。

  昂首迈步新时代,乌海市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举全市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使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王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