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致力于构建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一批批高质量、高效益的 典型生态建设工程享誉全国,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赤峰市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九月的赤峰,满目秋色,五彩斑斓,一幅壮美如诗的画卷勾勒出了一道北疆亮丽的风景线。这幅生态建设的壮锦,是赤峰人民40年如一日坚持奋战的成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勤劳的赤峰人擎起了“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家园”的生态建设旗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向苍凉的荒山秃岭、广袤的沙化退化草原宣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致力于构建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一批批高质量、高效益的典型生态建设工程享誉全国,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治理后的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满目苍翠。
如今,全市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5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提高到35.7%。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累计减少1166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祖国北疆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坚守生态建设定力 打造绿色秀美山川
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林业部就提出“西学榆林,东学赤峰”。1999年,赤峰市率先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治沙造林大会战,在全市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2000年以来,赤峰市重点治理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建设生态防护体系,每年都以3.5万公顷以上的治理速度推进,集中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府每年投入90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林草生态建设,各旗县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几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林业投资84亿元,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988.7万亩。
深沉纯净的达里湖。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赤峰市推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治沙造林种草政策,大力推行“五荒”拍卖、承包治理、股份合作等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和扶持个体户治沙造林,吸引个人、企业、团体纷纷参与到防沙治沙事业中来,全市各地先后涌现出一批个体或联户承包荒沙、治理开发沙地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承包200亩以上的个体治沙造林户近3000户,其中治理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达150余户。
赤峰还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造林三种建设管理模式,提高了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对于集中连片、治理规模和难度较大的项目区,政府统一组织由专业施工队集中建设;对于治理面积和难度较小的项目区,由个人独立治理;对于个人不能独立治理的,个人将宜林地流转给有治理能力的公司或个体进行治理,推行“公司(大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快了建设步伐。
松山区太平地农田防护林网护佑着农田。
如今,赤峰市已形成了政府性投资、金融性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资格局。2016年以来,全市采取PPP模式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项目14个,融资11.42亿元。宁城县引入国家开发银行资金2400万元,针对全县98个贫困村中的91个村,建设村庄经济林1.2万亩,每亩补助2000元;敖汉旗引进文冠庄园有限公司建设文冠果基地、引进香港伊纳维康集团建设沙棘基地,着力打造两个百亿元产业。
通过大规模防沙治沙,赤峰市林草植被盖度不断增加,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全市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全市实施封育禁牧政策,确保了生态的自然恢复,有效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目前,全市禁牧、休牧面积已达9000多万亩,治理区草原植被达80%以上,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把赤峰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赤峰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赤峰市统筹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建设,重点建设了高效丰产经济林、樟子松防护林、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林、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等五大基地,为赤峰市的生态文明架起了“四梁八柱”。
沙退人进,绿肥黄瘦,这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战果。京津风沙源项目实施以来,赤峰市农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加了10亿多元,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得到提高。工程实施为贫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贫困区人口收入。通过实施围栏封育,大力开展造林种草,饲草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禁牧舍饲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具备了年饲养1000万头只牲畜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人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敖汉旗四家子镇林家地村农民王鹏承包的荒山,林草面积达1500多亩,他充分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优势,建起了特色养殖场,搞起了马鹿、土鸡等养殖,年收入20多万元。
生态建设大会战加快了治沙速度。杨义 摄
退耕还林,退出绿水青山的新天地。退耕还林,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全市144万农牧民平均每人每年从退耕还林中获得收益458元。随着经济林木即将进入盛果期,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宁城县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产业,种植的枣树和苹果树目前每亩收益均在8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农牧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减轻了农民对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依赖,大大缓解了土地压力。通过退耕节余的大量劳动力,或搞科学种田,或劳务输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了全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各级森林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总面积405万亩;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2020万亩;全市湿地面积450万亩,建有巴林左旗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1处。全市有野生植物1529种、野生动物551种、野生鸟类377种。赤峰也是中国草都,全市草原面积达860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300万亩。阿鲁科尔沁旗在荒地上倾力打造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既绿了山川,又富了百姓。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 走出绿荫下的贫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峰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调整思路,在建设生态林草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林业的发展,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治沙造林。
从2016年开始,林西县对新城子镇海棠湖、老虎石沟、十二吐枕头沟、统部镇西营子、官地两棵树五个流域进行经济林建设,主要推行“大苗滴灌、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高标准建设、集约化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流域内使用赤峰当地4-5年生优质大苗栽植,采用节水滴灌方式,引进业主大户集约经营。新建果树经济林除国家、市级配套资金外,县级再配套资金每亩200元以及林果产业政策基金每亩奖补300元。每年县级财政配套及奖补资金达3000多万元。
风景如画的黄岗梁森林公园。
林西县的林果产业,是赤峰市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赤峰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品、木材加工、林下种养采集、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主导产业。2018年底,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76亿元。全市发展高效节水经济林120万亩,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涌现出宁城县、林西县等经济林产业大县。宁城县现有果树经济林面积达21.4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有9560人实现稳定脱贫;林西县以“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发展蒙古野果经济林9万亩,年产果品14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有1.8万人实现精准脱贫。
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大幅增加,激活了以木材加工销售为主的林产业规模发展。如今,一个由300余家企业组成的元宝山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每年“消化吸收”赤峰市12个旗县区以及周边朝阳市、承德市等地的杨树等原木45万立方米。元宝山区木材加工业已成为这个资源转型城市的新兴富民大产业,成为该区招商引资的“金色”招牌,成为赤峰市乃至自治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绿色”品牌。
赤峰市注重开发森林中的绿色食品,如今已有山野菜、菌类、杏仁、沙棘果、葡萄等众多种类,全市每年平均采集加工量达到18552吨,带动农户6.5万户,人均年收入1万元。市里还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大力发展森林草原沙漠生态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75万人次,间接安排就业8057人。在经济效益上,全市把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扶贫相结合,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2648人,其中稳定脱贫1062人;选聘国家重点公益林护林员6334人,其中稳定脱贫139户。
静静流淌的贡格尔河。
接天碧海无穷尽,一片绿洲锁黄沙。几十年来,经过赤峰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赤峰市生态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殊荣。连续10多年获得自治区生态建设全优奖,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地区。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2013年9月,赤峰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2月,赤峰市被授予“中国天鹅之乡”称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赤峰人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的铿锵步伐丝毫没有停歇,冲天的干劲丝毫没有减弱。到2025年,全市将再完成营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以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完成草原生态修复28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以上;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40万亩;全市矿山企业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峰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调整思路,在建设生态林草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林业的发展,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治沙造林。(冯启良)
赤峰:工业擎天柱 挺起硬脊梁
经过70年的发展,赤峰市的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千亿级有色冶金产业升级提效,百万吨铜优势产能即将形 成,百亿级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国家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加快建设,新型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规划面积为12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高新区已成为集约发展的工业走廊,犹如擎天一柱,挺起赤峰工业的脊梁。今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探寻赤峰 高新区东山工业园快速发展之道,让大家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感受赤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制造生产基地。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赤峰)有限公司制造生产基地。
从赤峰市区出发,向东约20公里,一片规划建设总面积达2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正在悄然崛起——这,便是东山工业园。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设施的工业备用地。而今,随着金剑铜业、赤峰云铜、经开自备电厂“两铜一电”的正式入驻,以及数个投资额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支撑力强的高质量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一个千亿级工业园区的轮廓正在日渐清晰。
东山工业园,被赋予了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寄予了助力赤峰工业东山再起、创造辉煌和建设经济大市的新希望。它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部工业走廊,闪耀在赤峰工业版图上。
工业升级催生转型高地
东山工业园的出现,最初缘于金剑铜业、赤峰云铜两大铜冶炼企业的转型之需。这两个企业因邻近城区一直承受空间受限、环境影响两大压力。搬迁厂址、改造工艺、提升产能,是这两个铜冶炼企业面临的燃眉之急。
2016年3月,东山工业园首条主干道——创业大道正式开工,这个以PPP模式投资1.06亿元、长3.34公里道路的动工,标志着东山工业园拉开建设的大幕。
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吉信介绍,赤峰市委、市政府的构想,就是依托“中国有色之乡”的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把东山工业园打造成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新样板,使之与其他三个工业园共同构筑赤峰东部工业走廊框架,挺起工业脊梁,创造工业辉煌。
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东山工业园果断按下“快进键”。
2017年5月,总投资56.2亿元的赤峰云铜40万吨高纯铜冶炼升级项目在东山工业园破土动工;同月,赤峰市搭上国家火电审批最后“一班车”,总投资26亿元的经开发电公司2×350MW热电联产项目获批开建;
2018年4月,总投资50亿元的金剑铜业40万吨高纯铜环保升级项目在东山工业园开工建设;……
一条创业大道开启创业之路,“两铜一电”扬起产业风帆。东山工业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魄,彰显着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东山工业园已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45亿元,道路、饮水、中水、电力、排污、通信及600万立方米库容的固废危废处理场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5000亩国际物流港、直通企业的铁路专线正在加快建设。
天蓝、地绿、水清,是东山工业园的立园底色。
不打一眼自备井、不用一滴地下水,这是东山工业园建设中坚守的原则。在总投资2.48亿元的东山工业园配水站建设现场,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17公里管道和其他设施已全部完工,这条日供水能力达9.6万吨的供水工程,将全部引用三座店水库、辽西北地表水和城市中水,园区工业废水则排往6公里以外的红庙子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中水再次回到园区,循环利用。
绿,无疑是东山工业园最亮丽、最珍贵的色彩。登高俯瞰,初秋的东山工业园绽放着一片片、一丛丛绿色,格外迷人。“在建设中,生态保护和植被建设是两大重要任务,园区道路两侧绿化带要求控制在20米以上,河道两侧绿化带控制在50米以上,工业厂区绿化覆盖率至少20%以上。”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建设局局长杨振龙介绍,仅赤峰云铜一个项目,就计划投资1500万元进行绿化,将来,整个东山工业园将形成一个厂在林中、林在厂中的绿色园区。
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在采访金剑铜业、赤峰云铜两家企业过程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创新驱动正引领赤峰新一轮转型升级热潮。以赤峰云铜为例,企业借搬迁新建之机,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双炉吹炼工艺,每吨粗铜综合能耗约为270千克标煤,与国内常规冶炼工艺相比,成本降低了50%,冶炼综合回收率达到98.5%,硫总回收率达到97%,实现了投资、能耗、成本、资源、环境的整体优化。
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到改造工艺、节能减排,再到生态保护、植被建设,东山工业园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笃行不倦。
“挑商选资”打造千亿园区
园区建设,快马加鞭。招商引资,蹄疾步稳。
在东山工业园,自备电厂项目仅一期年发电量就达38.5亿度,赤峰云铜、金剑铜业两大企业年用电量约10亿度,剩余电量达28亿度之多,而“两铜”建成达产后每年将产生400万吨硫酸,是园区招商引资的第一手资源。此外,赤峰已发现矿产资源83种、矿产地1600多处,矿产资源远景储量的潜在价值在5万亿元以上。
手握28亿度余电、400万吨硫酸,脚下是富集的有色金属资源,背靠的是冶金产业基础,面对的是京津冀产业转移大潮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东山工业园以大气魄、大手笔描绘出招商引资的宏大格局:
——围绕“四个产业链条”招商。以赤峰云铜、金剑铜业为依托的“铜产业链”,以产业链配套促项目招商;以大地云天、锂电材料、氟化工等企业为依托的“酸产业链”,利用400万吨硫酸产品推进产业类别、产业规模纵深发展;以氧化铝产业为依托的“铝产业链”,发展电解铝、铝型材、熔铸件精深加工和废铝回收利用;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钢产业链”,通过拉长拓宽延伸钢型材产业链,发展钢材产品深加工,形成钢铁产业集聚效应。
——瞄准“四个地区”招商。围绕“京津冀”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围绕“长三角”科技转移,引进高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落户赤峰;围绕“珠三角”信息产业转移,在手机、电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等领域招商引资;围绕“山东化工”产业,在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加工等方面引入新企业、新项目,推动赤峰高新区化工产业链向闭合化发展。
东山工业园依托经开自备电厂,倾力打造“电价洼地”。园区对入驻企业实施倒阶梯输配电价机制,年用电量越多电价越便宜。“这个电价,在辽西冀北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金剑铜业、赤峰云铜为例,两家企业仅此一项节省约2000万元。”园区自备电厂项目不仅节省了企业成本,每年还可向中心城区提供1800万平方米供热,可谓两全其美。
而“飞地经济”政策,为东山工业园招商引资提供了上佳的政策机遇。市里“飞地经济”的税收分享政策清晰明了:以赤峰云铜为例,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入“飞出地”喀喇沁旗国库;企业的房产税、土地税,入“飞入地”元宝山区国库。完善的利益分担和投入分担机制,引得一大批“飞地”项目接踵而来,诠释着“飞地经济”的独特魅力。
赤峰云铜和金剑铜业两个40万吨铜冶炼“飞地”项目,是东山工业园的“造血干细胞”。眼下,赤峰云铜项目即将投入试生产,金剑铜业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两个项目达产后,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年冶炼能力将达到107万吨,赤峰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深加工基地。
以“两铜一电”为核心,东山工业园围绕“铜、酸、铝、钢”四条产业链,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策略变得更加务实有效。
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得项目纷至沓来: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年产100万吨铁合金项目,年产650万吨的氧化铝项目……目前,东山工业园共签约入驻企业10家,项目总投资达680亿元,建成达产后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08亿元,每年可增加税收超过70亿元,直接增加就业23000余人,增加物流运量约7000万吨。
鹏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勇向前。东山工业园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只争朝夕的东山速度,是攥指成拳的东山力量,是绿色发展的东山形象。
绿色草原相拥蓝色海洋
作为内陆地区,赤峰不沿江、不临海,如何实现出海和借力?东山工业园又面临怎样的优势与机遇?
赤峰虽不沿江、不临海,但处于临海经济圈200公里的极限范围内,距锦州港最近距离只有130多公里,而且公路铁路运输都十分便捷。以途经赤峰市的锦赤铁路为例,其作为“蒙煤入海”的重要通道,年运能是1800万吨,但多年来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依托赤峰有色冶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海向来料加工,不仅每年将新增物流数千万吨、盘活铁路运能,更能为“有色金属之乡”增添“含金量”。
赤峰与锦州、营口、大连等港口城市的合作,有较长的历史渊源。赤峰云铜和锦州港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已有15年的时间。去年,赤峰云铜和锦州港开始互相推动框架式矿粉专用集装箱运输,这也是赤峰云铜新建42万吨铜冶炼项目中的一个重点工程。今年1至5月,赤峰地区在锦州港的矿钢中转量达130多万吨,其中矿石100多万吨、钢材金属制品30多万吨,中转量达到历年最好水平。
“通过锦州、天津、大连、营口、葫芦岛等港口城市的海运资源,大力发展海向来料加工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和陆港经济大跨越大发展,赤峰大有可为。这也正是东山工业园面临的大优势与大机遇。”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9月,中国与几内亚签署《中几资源与贷款合作框架协议》。在这份“资源换贷款”协议下,中国将在20年期间向几内亚提供20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铝土矿的矿权。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有大量来自几内亚、智利、巴西等国的矿产资源从海上通道运往中国,实现加工转化。
事实上,赤峰市早在第七次党代会时就提出,要深入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全力做好融入京津、拓展东北、向北开放、转身向海四篇文章,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其中的转身向海,就是通过加强与辽宁沿海港口特别是锦州港的合作,打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北上陆路、南下海路通道,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打造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知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2018年11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将东山工业园、元宝山工业园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的区域确定为次临港产业区,出台《促进次临港融合发展、打造次临港产业区实施意见》,并与锦州港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一战略举措,旨在将周边港口城市海运资源,通过公路、铁路运输至次临港产业区进行加工、转化、利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带动区域和陆港经济发展。
绿色草原蕴藏动能,蓝色海洋通达世界。以东山工业园、元宝山工业园为主体的次临港产业区,使“世界采购,赤峰加工”变成现实,真正实现绿色草原与蓝色海洋相拥发展。
日出东山万里红,风正时济破浪行。东山工业园,正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 通讯员 江平)
赤峰:天涯变咫尺 天堑变通途
天涯变咫尺 天堑变通途
——赤峰市立体交通大发展纪实
□蔡鹏飞 宋玉静
打开中国地图,赤峰市的区位优势赫然在目:地处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的赤峰,距首都北京公路距离390公里,距东北中心城市沈阳不到500公里,距辽宁锦州港仅250公里,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如何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赤峰的经验是:把区位优势变为交通的优势,再把交通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赤峰市持续完善立体交通体系,让美丽的草原不再遥远,让古老的文明走向世界,更让460万各族干部群众在实现赤峰跨越崛起的征程中,信心满怀,豪情迸发。
今日的赤峰,正以整体成网、区域成环的“六横八纵”公路路网主骨架,打通了进京达海、连接周边省市和资源富集区的快捷通道;正以4条运营铁路主干线、9个重点项目、1101公里运营总里程的自信,蓄势跨入高铁和电气化铁路时代,迈入环首都2小时交通圈;正以开通29条航线,通航25个城市,旅客年吞吐量逾157万人次的成绩,让畅通无阻的空中走廊联结八方。
赤峰,正以不可阻挡的前行之势,镌刻下立体交通大发展的印记。
行康庄大路——初出艰难后坦途
建国初期,赤峰公路总里程仅有700多公里,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也只有6000多公里,而且是尘土飞扬、坑槽满目的土路和沙石路。
第一次千回百转来赤峰的情景,82岁的尹海平至今历历在目。“那是1956年,我被分配到林西县气象站工作。从赤峰到林西坐的是敞篷车,走的是砂石路,不但颠簸严重,还弄得灰头土脸,牙缝里都钻满了土。”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尹海平依然感慨:“太难走了,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路,也不通车,只能骑马或者步行。”
过去从赤峰开车到北京,走赤承线最近,但由于当时没有隧道,山路险峻,人们往往选择路远而又坑洼难走的111国道。1989年,平双公路贯通,开辟了从宁城进京的最佳路径。2001年,赤峰市率先探索公路建设市场化融资,赤峰富龙公司与市政府组建富龙路桥公司,投资10亿元以BOT方式建设赤峰至茅荆坝一级公路。2004年8月,这条重要的进京通道全线贯通。而后几年,赤承高速又取代了一级路,从此赤峰开车进京最快仅用3个多小时。
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激发了赤峰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热潮,赤峰至通辽、赤峰至大板、赤峰至朝阳、赤峰至承德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修一条公路,造福一方民生。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很黑村当中营子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2017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终于通了水泥路,不但方便了当地群众,外地客商也能进村了,牛羊卖上了好价钱,老百姓的收入有了保障。
条条宽敞的通村油路,在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心路”。目前,赤峰市实现了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全市公路总里程增长到27000公里。
2018年11月23日,自治区首个以PPP方式投资建设的收费公路项目——国道303线凤凰岭至天山段公路建成通车。公路起于阿鲁科尔沁旗与通辽市开鲁县交界处,与已建成的通辽段303国道一级公路相接,终点与巴林左旗境内303国道相接。这一项目是赤峰市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70年砥砺奋进,赤峰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飞跃发展。赤峰与外界沟通的速度在时代更迭中跃升,公路建设不断刷新着460万赤峰人民梦想的坐标。
在赤峰市新版公路交通图上,公路路线规划整体成网、区域成环,形成了“六横八纵”的公路路网主骨架,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549公里,居自治区前列,与东北、华北高等级公路网互联互通。
蓝天、白云、绿草地……盛夏时节,赤峰市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旅游季。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赤峰市全面提升旅游公路网络建设,如今,通往各景区的公路平坦宽阔、景色迷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看铁骑呼啸——万水千山只等闲
2018年8月28日,在中铁一局宁城县铺轨基地,伴着大型铺轨机组的轰鸣声,一排轨枕和2条500米长的钢轨稳稳地落在路基上。这标志着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客运专线正式进入铺轨阶段。
这个总投资169亿元的项目,全长157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2020年7月正式通车后,赤峰到北京及赤峰到沈阳的直达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左右。
作为京沈高铁向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延伸,赤喀线路是赤峰通往京津冀、辽南地区最便捷的客运通道,对赤峰市融入环渤海、辽中南经济圈,强化东北快速客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浩瀚无语,回看却历历在目。我们将时间的镜头推至1949年,彼时赤峰境内只有一条至叶柏寿的铁路,运营总里程115公里。赤峰要通往关内必须经过叶柏寿和锦州,出行极为不便,北部旗县的群众更不知铁路和火车为何物。
94岁的退休教师敖特根老人仍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每次从阿鲁科尔沁旗到呼和浩特市出差,都需要辗转到通辽乘坐火车,路上要折腾好几天。1995年,集通铁路建成通车,途经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五个旗县。如今,途径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的查布嘎站到呼和浩特市的列车有8趟之多,旅客也早已无法体会敖特根老人当年“人在囧途”的经历。
经过70年的发展,赤峰境内目前运营铁路主干线达到4条,运营总里程达到1101公里。铁路建设项目数量之多、标准之高、投资额度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均创历史纪录。
麻富强是一位有着35年工龄的铁路工人,一家三代人都与铁路结缘。他的祖父在上世纪30代曾参与叶赤线铁路的修建,目睹了赤峰第一条铁路的诞生。麻富强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的转变。麻富强经历了扳道员、给水员、客运员等工种,亲身感受了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的突破性发展。一家人用接力棒的方式诠释着难以割舍的铁路情怀,也代表着整座城市人民的铁路梦。
眼下,锦州港到赤峰、白音库伦至浩来呼热2条铁路已经建成,等待验收。集宁至通辽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等6个重点铁路项目的建设已全面铺开。这些项目建成后,赤峰市境内铁路将达到6条,运营总程将达到1550公里,客运能力将达到每年1500万人次,货运能力将达到每年2.23亿吨。赤峰将一举跨入高铁时代和铁路电气化时代,迈入环首都2小时交通圈。
2019年3月11日,首列中欧“赤满欧”国际集装箱回程班列抵达赤峰。这趟满载41个集装箱共1192吨俄罗斯面粉的班列,自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克列西哈站发出,经满洲里口岸入境到达赤峰市保税物流中心。市委常委、副市长辛华东在接车仪式上表示:“回程班列对于赤峰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永远平行的铁轨,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商贸兴盛、物流畅通、人头攒动,带来了讲也讲不完的“流通故事” ;呼啸而过的铁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扩容提质的体量;日新月异的变化,搭载着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向前……
问九天苍穹——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9年3月31日上午11时15分,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东方航空公司的空客A320型飞机平稳降落在赤峰玉龙机场,这标志着东方航空公司执飞的“南京-赤峰-长春”航线首航成功。
这个消息对于远在长春工作的赤峰人王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惊喜。多年来,她每次回赤峰老家都要坐十个小时的火车:“从前坐火车要整整一天,现在坐飞机只要一个多小时,我登机后妈妈开始做饭,我进门时饭香扑鼻,这种幸福简直难以言表。”
赤峰机场的改扩建史,就是当地民航事业发展的缩影。
赤峰玉龙机场位于喀喇沁旗境内,距离赤峰市区12公里,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中国民用航空赤峰站。2004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改扩建赤峰机场,与空军赤峰机场实行军民合用。2008年3月20日,历经五十载风雨洗礼的赤峰西郊机场永久性关闭,建筑面积4921平方米的候机楼、4C级建设标准的飞行区、面积17496平方米的停机坪的赤峰玉龙机场正式运营。
从历史的天空俯瞰建国后的赤峰民航:1958年7月,赤峰民航站建立,开辟第一条呼市—北京—赤峰—通辽的航线,每周2-3班,至划归辽宁省后停航。1978年4月1日,民航沈阳管理局使用“里-2”机型开通了沈阳至赤峰的航班,每周2班。这种小飞机只有10多个座位,最大航程只有2000多公里。如今,赤峰玉龙机场可以起降波音737-800等机型,续航能力达5600多公里。
赤峰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从1978年的1万多人到2008年的8万人次,再到2016年突破百万,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内第五家百万级支线机场,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为惠及更多百姓,赤峰玉龙机场配合集团公司“中转联程”“呼赤支线快线”“经呼飞”等战略的推出,推动“小机型”向“大机型”转变,为支线快线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机票价格的“平民化”,颠覆了赤峰市民的传统出行方式。“高频次、多机型、低票价、多时段”的“呼赤支线快线”方便了广大旅客的出行,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安全、便捷、经济的航空服务。
在赤峰机场总经理孟令民看来,近十年是赤峰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期。他说:“目前玉龙机场开通航线29条,通达北京、上海、南京、郑州、长春等城市25个,参与运营的航空公司11家,2018年旅客吞吐量157万人次,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航空运输已然成为赤峰市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
此外,自2013年起,赤峰市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和通航产业发展。2018年5月30日,赤峰市首家通用机场——阿鲁科尔沁机场试飞成功。“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将要建设包括阿鲁科尔沁机场在内的8个通用机场。作为民航事业的两翼之一,通用航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进出港旅客的日益增多,赤峰玉龙机场现有场站已不能满足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赤峰玉龙机场改扩建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将新建C类停机位11个,新建航站楼31000平方米,延长跑道300米,总长达到2800米。改扩建完成后,新建的航站楼要比现在大6倍左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赤峰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走过了砥砺奋进、高速发展的历程,为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赤峰交通事业锐意前行。赤峰虽不濒临大海,但却凭借赤峰保税物流港和锦州港的对接,实现了绿色草原与蓝色大海相拥。赤峰虽尚欠发达,但却凭借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与世界各地同频共振、心手相牵。
大道如碑,铭刻着460万草原儿女心血和汗水的致富之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延伸,通向无限光明的美好未来……
山河为证,肩负着这座城市腾飞梦想和希冀的交通建设,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跨越,踏上豪迈壮阔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