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联合旗:唱响民族团结歌 走好绿色发展路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7 10:0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美丽的达茂旗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达茂旗通用机场。

  包头市唯一的陆路口岸——中蒙满都拉杭吉口岸。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达茂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坚实保障。

  □王军

  达茂联合旗,全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包头市唯一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于1952年10月由达尔罕旗和茂明安旗联合而建,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北与蒙古国接壤。全旗辖7镇、2乡、3苏木,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历届旗委的坚强领导下,边疆草原达茂联合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70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从希拉穆仁到满都拉,从小文公到西河,纵贯南北,横跨东西,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

  近年来,达茂联合旗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旗”“自治区文明旗县城”等荣誉,被命名为“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楚拉嘎好来宝文化之乡”,连续7次荣获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殊荣,并顺利进入国家卫生旗县和国家健康促进旗县行列。

  在民族团结中促和谐

  今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达茂联合旗满都拉镇戍边牧民阿迪雅荣获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在本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人。

  阿迪雅,达茂联合旗2万边境牧民的杰出代表,36年如一日坚守在边境一线,累计义务巡边近10万公里,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两个屏障”的总要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达茂联合旗戍边牧民胸怀祖国的大局观念和为国戍边的光荣意识。长期以来,达茂联合旗戍边牧民作为“流动的哨所”,在稳边固边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喻为“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监控”。他们这种扎根边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如秋日草原上的红砂,坚韧、执着、顽强。

  “遥远天边有位安达,炯炯目光把公平守望,风尘扑面,为百姓奔忙,家长里短都挂在心头”。这首名为《守望》的歌曲,描述了一位忠诚为民的共产党员。他每年有2/3的时间工作在农牧区,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村,巡访过980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他撰写了10万字《民情日记》,成为检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晴雨表”。他是汉族,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北疆楷模、第六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被牧民亲切称作“游牧检察官”的潘志荣。

  达茂联合旗涌现出潘志荣、阿迪雅两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模范人物。这是英雄精神和革命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这片草原上世代传承弘扬的结果。

  地处祖国北疆的达茂草原,不仅是一片辽阔壮美的草原,也是一片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和爱国主义传统的热土。1936年,由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策划领导,由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彻底粉碎了德王意图分裂中国的“高度自治”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嚣张的侵略气焰,在全国造成了深远影响。暴动部队后来虽遭受挫折、多次改编,但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发展成为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在乌兰夫的教育引导下,达茂牧民献出世代祭奠的圣山巴音宝格达,以无私的胸怀支援国家“一五”重点工业项目包钢建设,体现了边疆牧民胸怀大局的爱国情操。

  民族团结是达茂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达茂发展的生命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达茂人永远不变的信念。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达茂联合旗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紧依托上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民生保障、民族文化传承繁荣、民族教育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干部培养等方面作出示范。

  达茂联合旗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得到了上级的鼎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实施“兴边富民”战略,一大批项目落户达茂,推动7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累计投入“兴边富民”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扶持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少数民族群众产业发展,兴建了蒙古族幼儿园、大型祭火台、乌力吉陶海公园、牧民创业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更新了达茂广播电视播出设备,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组织举办了多期民族手工艺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有皮雕、木雕、银质工艺、刺绣和蒙古族服饰制作等,累计培训人数上千人次。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八省区民族服装服饰展、全区楚拉嘎好来宝大赛、全市少数民族运动会、蒙古语金秋诗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弘扬传承了民族文化。

  在绿色发展中谋转型

  达茂联合旗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不仅体现在一产农牧业资源丰富,二产矿产和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而且三产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特别是还有独特的口岸资源——距离呼包鄂最近的陆路口岸满都拉。近年来,达茂联合旗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产走精种精养之路,主打农牧业绿色有机牌。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达茂联合旗坚持举绿色旗,筑品牌路,制定实施全旗品牌建设和有机绿色种养基地规划,着力打造“达茂品牌”,截至目前,全旗已注册农畜产品商标84件,获得国家农畜产品有机认证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国家驰名商标1件,自治区著名商标3件,成为自治区新增注册商标最多的旗县之一。全旗有认证无公害食品企业2家、绿色食品企业22家、有机食品企业7家。达茂联合旗成为自治区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是自治区申报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的旗县之一。借助游牧文化旅游节文旅平台,“达茂”系列产品走进高端消费市场,产品价格实现翻番增长。

  二产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全旗已累计引进龙源、华能等30多家企业开发利用风光能资源,签订风电协议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巴音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获国家能源局核准。截至目前,全旗已核准备案新能源规模387万千瓦,累计并网269万千瓦,其中风电并网249万千瓦,位居蒙西电网和自治区并网规模第一位;220千伏开闭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已初步建成。全力推动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降低用电成本,不断提高全旗新能源就地转化消纳。

  三产走开放发展之路,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和口岸商贸提档升级。希拉穆仁草原是自治区最早开放的旅游景区。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一碧千里的丰美草原、庄严肃穆的普会寺、趣味盎然的草原民俗馆、沧桑尽现的北魏长城遗址、神秘莫测的城库伦古城、端庄大气的红格尔敖包和震撼人心的大型实景表演《漠南传奇》等。每到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游客会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量超两百万人次。

  达茂联合旗人文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神勇英雄哈布图哈撒儿、监国公主阿剌海、草原英雄小姐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百灵庙战役,一张张文化名片彰显着地区的魅力,敖伦苏木古城、汉长城、金堑壕、广福寺、普会寺,众多历史遗存讲述着这片草原的沧桑过往。如今,新建的通用机场、包满铁路和四通八达的柏油交通网络,为达茂联合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达茂联合旗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大胆创新探索,按照“规划先行、文化引领、旅游塑形、经贸唱戏、富民增收”的理念,确立了“自驾达茂”发展定位和“达茂大景区”建设理念,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连续举办七届游牧文化旅游节,成功打造了红格儿敖包、诗画草原、吉穆斯泰、套马沟等一批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从过去的“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没有比口岸更具优势的资源了。中央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自治区提出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达茂联合旗口岸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作为包头市唯一的对外口岸,满都拉口岸是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到蒙古国乌兰巴托最近的口岸,同时,基于蒙方邻近地区资源富集的优越条件和呼包鄂雄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满都拉口岸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口岸之一。近年来,口岸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实施了口岸联检楼、综合业务楼、援建蒙方杭吉口岸等项目,开工建设了物流园区工程。特别是百满一级公路改造和包满铁路一、二期工程建设,将全面联通中蒙双国口岸经济发展大通道。2015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满都拉口岸正式扩大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满都拉口岸“五进五出”货运通道、报关报检综合服务大厅、封闭式仓储大棚、杭吉口岸道路等项目建成,具备了年过货500万吨的能力。2018年,口岸过货量突破300万吨。如今,达茂各族儿女正以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姿态,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在生态优先中抓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达茂联合旗可以自豪地说做到了起步早、行动快、成效好,从省道104线乌兰站通往乌克忽洞镇政府约20公里的道路两侧,万亩柠条带远远望去,颇为壮观,这是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工程项目。项目自2000年实施以来,到2018年底,达茂联合旗完成沙源林业治理面积238.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51万亩,完成国家和地方公益林建设与保护121.18万亩,完成林带间种植多年生牧草50万亩。项目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由28%提高到45%以上,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13.7%。

  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公益林等项目,达茂联合旗实现了双赢发展。一是防沙治沙作用日渐明显。通过几年来的林业生态建设,农区从西河乡到小文公乡已初步建成一条长约数百公里的生态林草带,全旗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地带得到有效治理,旗域内小气候环境明显改观,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明显减少。二是促进农牧民收益增加。通过领取退耕还林项目补贴和种草养畜等方式,促进了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目前,退耕还林项目覆盖6.5万农牧民,每年发放钱粮和生活费补贴3520万元,人均增收540多元。

  近日,达茂联合旗新时代文明实践暨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专场晚会,包头市和各旗县区嘉宾应邀参加,他们被一组老年人表演的节目群口好来宝《十九大赞》深深震撼,饱满的激情、动听的歌声、完美的配合,让观众深受感染。这些以蒙古族为主体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年人,他们都是回城的牧民,10年前,为了保护草原生态,达茂联合旗两万牧民积极响应国家召号,义无返顾地离开草原,进园区、入城镇、进企业,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大局至上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为保障牧民基本生活,国家实施了草场、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回城后的牧民自发组织起了文艺队,载歌载舞表达着他们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激之情。

  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牧区,从2008年开始,达茂联合旗两万牧民积极响应国家的保护生态政策,在全区率先实施生态奖补政策,其保护草原生态的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推动了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出台,每年投入1亿多元给予牧民各类生产生活补贴。奖补政策以来,辽阔的草原在休养生息后日渐恢复当年风貌,草群平均高度和草场植被覆盖度均有明显改善。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已干涸40多年腾格淖尔湖,通过去年和今年几次强降雨注水,蓄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以上,水域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湖”。

  久旱逢甘霖,如今的达茂草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亮丽容颜得到日渐恢复。达茂儿女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草原。全旗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42天,“达茂好空气”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本版图片由秦文秀摄)


[责任编辑: 王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