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疾控中心:让“瘟神”远遁, 筑牢保障人民健康第一道防线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9 21:0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百姓健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内蒙古疾控人始终坚持初心、勇担使命,坚守在疾病防控的岗位上永不停歇,让“瘟神”远遁,令“枯木逢春”,筑牢保障人民健康第一道防线。

  目前,全区免疫规划各种疫苗接种率均保持98%以上;连续2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百日咳发病控制在0.01/10万以下,并实现了新生儿破伤风消除目标;传染病发病率由1953年的1188/10万,降低到2016年的339.85/10万;鼠间鼠疫疫区处理率达到100%。

内蒙古疾控中心新综合办公大楼。

内蒙古卫生防疫站办公大楼。

  1947年7月,乌兰浩特市再次发生鼠疫流行之后组件最早的防疫机构组,1949年1月正式成立内蒙古人民防疫队,以鼠疫等急烈性传染病防控为主要任务。1953年蒙绥合并后,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2001年,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由原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结核病防治所合并组建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1月正式合署办公。

防疫人员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摄影松月正
计划免疫在牧区。摄影松月正
卫生科普宣传。摄影松月正

  中心主要承担全区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等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疫情报告;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干预及科研、教学、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

那达幕大会上卫生科普宣传。摄影松月正

  中心设15个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项目达993项,全区盟市水质检测能力均达到106项(全部项目),103个旗县水质常规指标检测能力基本全达标;尿碘实验室基本实现了103个旗县全覆盖;组织全区开展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入网建设,目前全区已有6个盟市正式入网。鼠疫监测启动了无人机踏查技术,并在各盟市和部分高风险旗县开展鼠疫核酸检测,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

防疫队深入牧区宣传。

  通过关口前移、加强主动野外监测等手段,有效应对频发的鼠间鼠疫疫情。截至目前,已成功处置了20余起鼠间疫情,无一例人员感染发生,全区已连续15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

内蒙古防疫站深入牧区宣传。 摄影松月正

  全区免疫规划各种疫苗接种率均保持99%以上,各种传染病得到了稳定控制,全区连续26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白喉连续25年无病例报告。实现了新生儿破伤风消除目标,百日咳、乙脑发病率控制到0.01/10万以下。2019年8月,全区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全区疫苗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疫苗储运全过程冷链温度监控、预防接种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区预防接种的高质量、高水平。

监督化妆品市场。

  截至2019年6月,全区的结核病病原学阳性率达到了43.2%,高危人群耐药筛查率达到了84.6%,菌阳新患者耐药筛查率达到了82.9%,肺结核涂阳患者治愈率达到92.9%,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2019年启动实施了耐多药结核病防控工作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了耐多药患者的纳入治疗和救治问题。

全力抗击非典。 摄影松月正
赴川抗震救灾人员整装待发。 摄影松月正
内蒙古疾控中心防疫队赴川抗震救灾凯旋归来。摄影松月正

  2019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率达到100%,103个旗县区基本达到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标准;为3万多名群众提供了心血管病高危临床筛查、干预及长期随访服务;为22.7万人提供了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服务,完成率达111.36%;同时开展死因监测、心脑血管疾病监测、肿瘤登记、城市癌症、农村癌症、儿童口腔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了全区慢性病防控工作。

内蒙古CDC与中国CDC联合进行乙脑与传播媒介项目研究采集蚊虫。

  全区103个碘缺乏病病区保持消除状态,85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旗县有18个达到控制标准,28个饮水性砷中毒病区旗县11个达到消除标准,18个大骨节病区旗县12个达到消除标准,12个克山病病区旗县6个达到消除标准,地方性砷中毒全区连续13年无病例报告。

气象色谱仪进行水质检测。
鼠疫疫情应急演练。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为建设健康内蒙古做出了新的贡献,凸显了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任镜宇)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孙春霞]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