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培育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动能
内蒙古新闻网  19-10-18 11:4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草原牧歌。张启民摄

  扶贫养牛。胡建华摄

  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育种场。郭洪申摄

  黄牛交易。通拉嘎摄

  全株玉米青贮打包作业。郭洪申摄

  开鲁县规模养牛。郭洪申摄

  □郭洪申

  坐落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几十年来,通辽市在品种改良、科学养殖、全产业链经营方面下苦功,促进当地黄牛改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带动饲草、屠宰、加工、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1953年,内蒙古通辽市开始采用常温下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1974年,牛冷冻精液试制成功;1990年,“科尔沁牛”通过自治区验收命名;2002年,“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通过国家验收命名;2017年,“中国草原肉牛之都”获得命名;2018年,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试验成功,工厂化“试管牛”批量生产开始应用。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站长戴广宇说:“这是通辽市畜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改写了牛改良的历史。”

  戴广宇介绍,1953年—1956年,通辽市就先后引进了荷兰牛和三河牛,采用常温下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1968年,又引进国际上认可的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等作为主导品种进行蒙古牛(本地牛)改良,经过20多年的杂交选育,1990年,科尔沁牛新品种通过自治区政府验收命名。

  改革开放以后,通辽市黄牛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以科尔沁牛新品种为基础,引进法系、加系西门塔尔种公牛生产冷冻精液,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路线,以纯种扩繁和扩大改良群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核心群选育进度,到2002年育成品质优良的适合科尔沁自然气候特点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并通过验收命名。目前,全市黄牛存栏96%属中国西门塔尔牛。

  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成功繁育为通辽市黄牛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重点种畜场3个,国家级种公牛站1个。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集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于一体的肉牛种源基地。今年年初,该企业体外胚胎生产技术试验成功,工厂化“试管牛”批量生产开始应用。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肉牛冻精200万支,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全市拥有市级良种推广机构1个,旗县级9个,苏木乡镇级131个,肉牛冷配站点2419个,人工受精员2642人,母牛全部实施人工受精,年冷配母牛90万头。

  科学养殖壮大规模

  谈到科学育种、科学养殖,当地的牧民最有发言权:“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牛都是散养。遇上年景不好,牛的口粮就没有保障,繁殖成活率和养殖收入都特别低。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靠着科技养殖、标准化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通辽市把黄牛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发展路径,黄牛产业已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18年,全市牧业年度牛存栏达到338万头,能繁母牛162万头,年出栏肉牛115万头,牛肉产量22万吨,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2300元。

  目前,该市母牛繁育基地和育肥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初具规模。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和育肥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成效显著。基础母牛饲养超万头苏木乡镇43个,超千头嘎查村375个,超百头养殖场474个(其中万头养殖场4个,千头养殖场11个),超十头养殖户26567户;育肥牛企业与育肥牛专业户达13547家,其中,万头育肥牛场7个,1000头以上的育肥牛场21个,100头以上的育肥牛场(户)296个;有供港活牛企业2家,年供港活牛2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741个。

  全产业链经营提升效益

  肉牛产业已形成了集种业、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KERCHIN”及图标被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辽肥牛”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2014年《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通过审定,标准体系覆盖肉牛全产业链。2015年《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实施,“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伊赛牛业、谷润肉业有限公司等7家规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已具备年屠宰加工能力60万头。牛肉及深加工产品远销阿联酋、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黄牛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饲草料加工机械设备达6万台,其中青贮收割机1.49万台(自走式青贮收割机944台),全市青贮玉米种植面积590万亩,人工草地保有面积102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70%;粗饲料储备总量220亿公斤。

  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科尔沁黄牛市场、雨田农畜市场、巴图牲畜市场等10大肉牛交易市场生意红火,年交易活牛200万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辐射锡盟、赤峰市、兴安盟等周边盟市和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区,初步构建起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黄牛市场发展格局。

  2018年,通辽市制定了《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全面实施“增草增牛”、建设“中国牛都”的发展战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肉牛深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完善以肉牛为重点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打响科尔沁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到“十三五”末,预计全市牛存栏将达到350万头,其中母牛存栏200万头,肉牛出栏达到122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4万吨,农牧民人均肉牛产业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

  搭乘“互联网”连接大市场

  通辽市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市场”新兴业态,连接起了大市场。科左中旗成峰牲畜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年最大肉牛交易量100万头,并与全国黄牛网实现对接,建立了电子网络交易平台,年交易量10万头以上。“互联网+市场”“互联网+畜牧”等新兴业态填补了国内牲畜在线交易的空白。

  除此之外,通辽市大力发展“互联网+肉牛”,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打造极具市场美誉度的现代化牧业。肉牛养殖标准化,是指在肉牛养殖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操作实施,包括牛舍建设、肉牛管理、饲料管理、防疫管理等。“科尔沁”品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建立并实施的28项科尔沁肉牛标准国内领先,并且连续多年被选为特供产品优秀供货商。

  借助互联网,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建立了“肉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该系统覆盖了整个肉牛产业,建立了通辽市肉牛数据库,实现了活牛和产品质量可追溯,通过输入产品追溯码、生产批号等产品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查询到产品的养殖作业、原料运输、基地加工、成品运输各个环节。现追溯肉牛达到10万头,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牛业在整个市场的美誉度和信誉度。

  通辽市依托黄牛资源优势,在养殖模式、产业布局以及市场领域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正在走出一条牛气冲天的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委宣传部提供)

  通辽市:绘就肉牛产业绿色发展新蓝图 

  城市新貌。崔连仁摄

  蓝宝石生产车间。郭洪申摄

  移民新村,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城东新村。

  科尔沁工业园区一角。

  福耀汽车玻璃生产线。

  蒙牛生产车间。张启民摄

  铝后加工。

  □郭洪申

  9月的通辽,万物并秀,硕果累累。

  总投资157亿元的扎哈淖尔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联晟新能源双零箔项目,目前3台铝箔轧机已建设完成,2台轧机正在施工,年底前实现2台铝箔轧机生产线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圣雪大成综合医药产业项目,主体设施、主工艺车间已完成工程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总投资150亿元的经安镍基合金项目,1至7月份完成投资28.8亿元,18条镍铁生产线将于2020年全部建设完成;投资17.2亿元的科尔沁肉牛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投资5亿元的内蒙古蒙药材城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铝镍新材料、玉米生物、肉牛产业、现代蒙医药、绿色生态农牧业、会展业……从一个个大项目到一条条产业链,通辽市迸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通辽市坚持一产要生态、二产要绿色、三产要低碳,围绕“九链五都”引进补链延链强链好项目,加快存量绿色改造、增量绿色崛起,建设现代绿色经济体系,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新引擎正加速形成。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在开鲁县玉米深加工产业园,一车车金灿灿的玉米喂入投料口,在隆隆机声中加工成淀粉浆,经专用管道输送到一个个巨大的罐体内发酵、催化、提炼后,摇身一变成为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制品……

  这条由玉王、华曙、开封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组成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环环相扣吃干榨净,将大玉米产业转化增值的精彩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开鲁县工商联主席丁桂清对产业发展如数家珍:“全县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20家,深加工产品达到125个,年可消化玉米250万吨。”

  通辽市跳出农业抓工业,成功走出一条农业资源富集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如今,大玉米产业已是风生水起,构筑起从淀粉、蛋白粉、玉米油到酸、糖、醇、胶、药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今年,梅花生物产业提升、河北圣雪大成综合类医药、华北制药维C、精晶药业氨基酸4个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继续推动玉米产业链终端产品加快向食品级、药品级延伸。

  通辽市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为传统产业植入创新基因,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引领玉米、肉牛、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强筋壮骨、加速转型升级。

  位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煤化工公司,是一个以霍林河地区煤炭资源为原料的化工企业,在国际上首次打通了制备聚乙醇酸的全新工艺,填补了世界空白。

  “5吨褐煤可以生产1吨聚乙醇酸。”公司副总工程师金洪生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联合高校开发可降解新材料,3000吨规模连续生产技术攻关已经获得突破。”

  目前,通辽市以金煤化工30万吨聚乙醇酸为原料,一个规划占地4670亩的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建设中,主要发展可降解薄膜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3D打印材料等可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

  肉牛产业是通辽市扬优成势培育的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重点推进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科左后旗黄牛交易市场、开鲁雨田农畜交易市场等7个市场改造升级,扶持壮大科尔沁牛业、谷润肉业、伊赛集团等龙头企业,让“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声名远扬。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通辽市通过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蒙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走进科尔沁工业园区伯恩露笑蓝宝石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数百台长晶炉一字排开,正在“孕育”生长着大公斤级蓝宝石;加工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将一块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晶体切割成晶体切片……

  从矿石到宝石再到晶体切片,结构的改变,让资源身价倍增。该公司外联专员宋远航介绍说,公司生产的彩色蓝宝石填补国内空白,广泛应用在手机屏、手机摄像头、手表及节能灯等领域。

  围绕铝镍硅新材料产业,通辽市今年重点推进新续建项目9个,总投资450亿元,其中经安镍基合金6条生产线、晶鑫蓝宝石级高纯氧化铝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帅汽原野新能源汽车及氢动力发动机研试等项目复工,中信渤海铝业盘活铝扁锭、福耀盘活高精铝项目计划上半年投产运行。

  面对汹涌而至的数字经济发展浪潮,通辽时不我待。4月29日,华为通辽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正式建成上线运营,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大数据产业奠定了基础。

  现代蒙医药产业是通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今年,全市种植道地药材40万亩,投资5亿元的内蒙古蒙药材城会展中心、交易中心和纪念馆即将建成,投资10亿元的海天药业蒙中药全产业链、投资5.3亿元的修正药业蒙药加工、投资3.2亿元的康臣药业二期扩建和瑞康医院等项目进展顺利,医药康养一体发展优势正在形成。

  项目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大批补链强链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通辽市产业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一季度,通辽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开复工重点项目2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完成投资30.8亿元。

  一个个重大项目依次落地,一组组经济数据企稳向好……通辽正加足马力、坚定向前。

  生态建设扮靓颜值

  一场小雨过后,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地草原”的扎鲁特旗罕山草原绿草茵茵,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芳草清香。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漫步其间,尽情呼吸着清新香甜的空气,感受着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乐趣。

  昔日荒沙滩,今日百果园。在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千亩果园里,李子、沙果、鸡心果等各种果实挂满枝头。村支书申广德颇为自豪地介绍,村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造沙丘栽种果树,将4500亩沙丘变成了“绿色银行”。

  在科尔沁区庆和镇,经过一春天整理改造,原本连绵起伏的万亩沙丘变身沙棘种植基地,一垄垄滴灌衬膜上绽放出一抹抹新绿。

  “今春已经栽种下2.7万亩沙棘和5000亩蒙中药材,7月份,这里将成为五彩斑斓花的海洋,既为企业提供原料,还可以拉动乡村旅游。我们计划3年内打造10万亩沙棘、蒙中药材基地。”内蒙古海天制药公司副总经理李洪规划出一幅生态蓝图。

  森林草原绿量不断增加,林果苗木形成致富产业,沙地荒滩化身药材基地……

  通辽市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用绿色妆扮颜值,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守护好科尔沁草原,守护好西辽河“母亲河”,生动描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画卷,让自然生态的“底色”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通辽市西南部的奈曼旗62%的土地都是沙地,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奈曼旗通过发展林草种植、沙漠旅游、矽沙利用等产业,让浩瀚沙漠“披绿生金”。

  在内蒙古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普通的沙子经过加工后,成为防渗透气砂、油田压裂支撑剂和覆膜砂等新产品。身价也从每吨100多元,提升到了1000到10000元。

  负责生产管理的公司经理李序华一边演示产品性能一边介绍:“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开采、建筑、铸造等领域,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年产值上亿元。”

  目前,奈曼旗以沙为原料的企业已达到37家,每年的工业用沙量超过60万吨,使沙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今年,通辽市持续推进总投资136亿元的“四个千万亩”工程,计划完成农业高效节水113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0万亩。

  治水、治土、治气、治废,通辽市多管齐下,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扩围。

  在科尔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人工湿地生态一体化项目区,67家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蜕变成水清岸绿、花草繁茂的人工湿地。

  “每天可以处理2.8万吨水,其中为企业提供中水4000吨,其余进入人工湿地。”园区市政综合办主任康成武介绍说。

  这个投资1.68亿元的生态环保项目,将污水处理厂排放Ⅰ级A达标的废水进行进一步处理,达到地表水Ⅳ类水,然后将Ⅳ类水再供给企业回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通辽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水、中水处理工程建设,2020年将实现中心城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水补给全部使用再生水。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新的发展定位之下,通辽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下大力气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更和谐,为高质量发展蓄力,为高品质生活增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委宣传部提供)

通辽市:全力打造现代国际蒙医药之都

  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先锋村的蒙药药材基地。侯显峰摄

  □郭洪申

  通辽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蒙医药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蒙医药之都”。近年来,通辽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战略,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振兴发展蒙医药事业决策部署,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统筹推进蒙医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全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推动蒙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让蒙医药走出草原走出国门,成为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二三产联动 打造蒙医药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将蒙医药融入到发展特色经济、民族医药事业、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中,着力打造绿色蒙医药全产业链及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全国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做大一产,加快推进绿色蒙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立足打造“北疆生态蒙药产业基地”,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发展庭院经济、科尔沁沙地治理等政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库伦旗等旗县为重点,按照“草药结合、有序开采”原则,实行集约化连片轮种、有序开采,培植半野生有机蒙药材,开发区域化、多样化绿色蒙药材种植基地,推广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打造蒙东地区特色种植产业带,夯实蒙药产业发展根基。目前,通辽市天然道地蒙药材达到100多种,黄芪、甘草、赤芍、北沙参、桔梗等驰名海内外;2019年全市蒙中药种植面积达到40.0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蒙药材种植基地。到2020年,全市蒙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60万亩以上。

  做强二产,推动蒙医药产业集群集聚。以扩大蒙医药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为目标,以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药业有限公司、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蒙王”“安友”等系列民族药领军品牌,做大做强蒙药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加快推进天奈药业蒙中药饮片生产线项目、蒙济堂药业药材加工项目、中蒙药饮片加工项目、内蒙古苋谷生物马齿苋提取液及葡聚糖生产项目、蒙药股份黄芪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生产线项目、科尔沁药业蒙药贴膏及蒙医医疗器械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8.94亿元。全市蒙药企业生产的蒙成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明目二十五味丸等蒙药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蒙成药和蒙药贴膏生产基地。聚力招大引强,积极与康美药业、瑞康医药、辅仁药业、亿利集团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超360亿元。到2020年,全市蒙医药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代蒙医药生产加工基地。

  做优三产,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等新兴产业,打造休闲康养基地,助力“健康通辽”建设。目前,康美药业投资百亿元的中蒙医药医养基地、瑞康医药30亿元医教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顺利推进;市医院新院区项目开工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康美健康城、健康小镇项目签约落地;占地313亩、总投资5亿元的集仓储、销售、会展功能于一体的内蒙古蒙药材城项目建设已完成80%,建成后将与全国大型中药材市场互联互通,成为东北地区最大蒙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蒙药材市场。全市90%以上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有蒙中医科,80%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开展蒙中医药服务。以“医、药、康、养、游、食”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产学研深度融合 驱动蒙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通辽市坚持创新驱动,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加强蒙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和交流合作,培育蒙医药产业发展良好创新环境,努力打造国家级蒙药研发基地。

  建立健全蒙医药研发体系。大力整合蒙医药生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先后成立了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蒙药分会、现代蒙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内蒙古蒙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蒙医药研发体系不断完善。以蒙医药工研院、产业创新联盟为依托,积极组织开展蒙医药领域研发工作,蒙医药产、学、研产业链全面形成。蒙药学科研水平全国领先,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蒙药学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拥有蒙医药教学、科研人员54人,建有教育部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国最大蒙药研发机构。近年来全市承担完成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国家专利12个,国家新蒙药证书2个,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5个,鉴定科技成果17项,获多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其中研发出的国家首例三类新蒙药“冠心舒通胶囊”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力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蒙药制剂调剂使用,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蒙药制剂调剂使用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全面推广蒙药院内制剂的调剂使用,全市蒙药制剂室可生产汤、散、水丸、胶囊、颗粒等200多个蒙药制剂品种,年生产量6万公斤。进一步规范蒙药制剂的包装、标签和说明,建立了内蒙古蒙药检验检测中心,开展蒙药安全规范化研究和蒙药安全评价工作,推动企业参与《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材标准》制定和“12种特色民族药材检验方法的示范性研究”等工作,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蒙医药标准化体系。

  全面加强蒙中医药人才培养。先后制定出台了《通辽市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通辽市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政策,加大蒙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降低了引进人才门槛,畅通引才工作绿色通道,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发展、激励人才创新的政策体系。每年定期举办蒙中医药人才招聘会,加大引进和公开招聘蒙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力度。已连续两年赴区外“985”院校引进高层次、高素质蒙中医药人才23名。加强蒙中医人才规范化培训。建立蒙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蒙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适宜技术培训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等继续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累计完成蒙中医技术骨干培训300人次。加强蒙中医师承教育,在自治区开展的老蒙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有23名老蒙医中医认定为自治区级指导老师,45名蒙医中医人员选拔为继承人,27人被评为自治区基层名蒙中医。加大名蒙中医工作室建设,在建设好梁高娃国家基层名老蒙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包金山、查干、金玉3个自治区蒙医名医工作室的基础上,建设了柳白乙拉、胡达来等12个“通辽市名蒙医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医的引领示范和学术传承作用,促进蒙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创新。

  加强蒙医药文化保护和交流合作。积极开展蒙医药古籍文献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组织包那木吉拉、那达木德等专家翻译整理了《索玛然萨》《脉诊要略》等10部约260万字的藏译蒙、蒙译汉经典医药文献,促进了蒙医药遗产的传承保护和蒙医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为现代蒙医临床医用提供宝贵经验。通辽市蒙医研究所现收藏十一世纪以来的蒙医药文献388部、536册,汇集了不同时代蒙医药发展的成就和精华。加强蒙医药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多次承办清代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学术研讨会、“京蒙蒙中医药高峰论坛”、全国民族药高峰论坛暨内蒙古(通辽)蒙医药产业博览会,承办了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国际蒙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蒙医药专家学者赴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开展医疗服务、学术交流,开展蒙药国际化营销,打响保利尔、珍宝丸等名蒙药品牌,推动蒙医药从草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政策支撑带动 强力推进蒙医药产业发展

  通辽市突出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加强科学引导,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督查考核,形成推动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合力。

  强化组织推动。该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抓总、分管副市长推进协调、有关部门和旗县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会议,专题调度推进蒙医药产业发展。下设专项领导小组,专门成立现代蒙医药产业推进工作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加强战略谋划、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确保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加强政策引导。把蒙药产业作为全市九大产业链之一,出台了《通辽市贯彻落实“五个结合”打造全产业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蒙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辽市蒙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通辽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了现代蒙医药全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动蒙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产品研发、临床应用、医疗保健、标准制定、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等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蒙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支持。近年来,全市投入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资金1亿元,支持开发区现代蒙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扶持蒙医药古籍翻译、整理、出版、印刷,装备蒙药制剂室检验设备仪器,推动蒙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将全市蒙中医机构人员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其中蒙医医院在编人员经费实行全额预算。在医疗机构设置、推进城镇医保、新农合制度等方面对蒙中医事业给予政策倾斜。实行患者在定点蒙中医机构就医,核销比例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5%,报销起付标准降至50%,将针灸、整骨术、刮痧等蒙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范围。目前,全市有12家蒙中医定点医疗机构使用自治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算医疗保险费用。

  考核调度推进。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市委、政府实行月安排、季调度,专项推进组按周调度,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市委将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作为各旗县各部门的考核重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到位。实行每月一梳理、每月一督查、每月一报告、每季一通报“四个一”督查制度,强化跟踪问效,强力推动蒙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王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