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它诞生了!
这是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
先有厂矿、后有政府
因煤而生、因煤而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而成长
踏着时代进步的节拍而发展
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如今已成为黄河沿岸
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这就是乌海市海南区!
“精吃资源饭”
“精吃资源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海南区近年来推进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奥立再生能源公司岩棉产品是循环发展的产物,“吃掉”了矿渣和焦炉尾气,“吐出”优质防火保温材料和生态修复材料,产业链不断变长变绿。乌海化工公司为解决PVC产生的废渣,先后建设了水泥和土壤改良剂项目,不仅消化了工业固废,而且成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神华、亚东等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1家,生产总值达350亿元。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海南区经济正在步入由“依赖资源立区”向“超越资源发展”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部分产品走到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动能不断壮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秋日的海南区,已经开始收获高质量发展成果。
“披上绿色外衣”
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积蓄着前进的动力,一座座矿山由黑变绿,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乌海市海南区骆驼山、西来峰、公乌素、老石旦矿区排土场治理项目现场,眼前的一幕幕令人震撼,一座座渣山已经告别了往日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乱象,披上了齐整新装。放眼望去,巨大的渣山经过削坡、整形、覆土等工序已被固化,并呈阶梯形向上延伸,每一个坡面都被砖石沙袋分隔成网格状,矿渣已被重新覆土,并逐级向上种植了绿色植被,昔日的废弃渣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过去,境内的矿山由于几十年无序开采,矿区千疮百孔、环境恶劣、污染严重。2016年起,海南吹响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号角,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持续发力,五大矿区治理协调推进。广纳集团骆驼山矿区成为自治区首家绿色矿山,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项目;裕隆利胜公司形成了绿树环绕、景色宜人的良好局面;随着石灰石矿区地理灾害治理项目深入推进,矿区绿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城在画中,人在景中,已成为城区的全新面貌。
“美丽农家有好酒”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历届区委政府不变的初心。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学校成为海南区最亮丽的风景;医疗卫生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普惠型医疗、医保惠及城乡千家万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海南区人民医院进入国家二甲医院行列;文化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图书馆、书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应有尽有,以文化人成为常态;城市功能迅速完善,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覆盖全体居民……
海南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成为海南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海南区8个行政村全部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文旅融合、农旅互补成为现实。“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这一弯的黄河向西行;美丽农家有好酒,吃罢唱罢把影留……”一曲悠闲自得的民间山曲儿,向八方宾客发出的诚挚邀约。
“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
点击图片欣赏H5
海南人乘风破浪,锐意创新,沿着全面小康和高质量发展的航向阔步前行。
2019年,海南区按照“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的原则,采取“一户一业、一户一保障”措施,对172户正常脱贫户继续给予政策支持。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农企利益连接机制,为121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持资金45.3万元;为143名贫困慢病患者开展签约服务,避免因病返贫;为符合条件的57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2.95万元;为23户建档立卡户提供贴息贷款106万元,发展产业项目;对全区63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
6家企业投入500万元用于乡村经济发展,资金全部落实到项目。万亩滩村、一棵树村通过引进产业扶贫项目获得分红收益37.5万元,全部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政府配套86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24个扶贫项目,通过对8个乡村振兴项目收益再分配,已有6个行政村年收益突破5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清零”。
“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朴素的九个字,是海南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不变初心。
编辑整理:赵静
H5制作:任镜宇
采写:郝飚 王颖 张小龙
资料来源:《内蒙古日报》2019年9月27日9版、《内蒙古日报》2019年10月31日6版
(图片均由乌海市海南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