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
亩产出
亩税收
……
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产业的多元化!
工业的精细化!
从沙丘沟壑
荒山秃岭
到生态环境优越
城市功能完善
今天的乌海市乌达区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步伐铿锵,走上繁荣路!
煤炭开采是乌达最早的工业。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历经60年的开采,乌达区煤炭储量由当初的6.6亿吨下降到2013年的1.2亿吨,煤炭资源呈现出了枯竭态势。
2008年,乌达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资源枯竭地区,率先启动区域转型升级整体布局,紧紧围绕“由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转变”的转型主线,提出“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转型、以城市转型促进社会转型,以乌达转型带动周边发展”的转型理念,以摆脱资源束缚、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增值率为目标,着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乌达区按照煤炭资源转化增值发展战略,坚持“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差异化发展理念、循环化发展方向和科技进步引领,工业经济初步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的转变。
到2019年年底,乌达区精细化工产业占化工产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44.1%,亩产出强度将达到400万元,亩税收将达到15万元……
科技创新优势在转型发展中逐渐显现,它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效益和发展潜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到2018年,乌达区拥有自治区级研究中心9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院3户,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技术34项,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86项、76项,科技成果鉴定47项,美国杜邦、中国成达、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际一流企业、科研院所和园区企业达成了固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2008年到2018年,在这一经济发展周期的十年间,乌达区工业经济转型成效初显,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工业园区内落户企业51家,园区内投资总规模达350亿元。预计到2020年,乌达区将努力建成产值超300亿元的新型工业化园区,经济总量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旗县区前列,非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医药、农药化工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和自治区西部精细化工城。
与1949年、1958年、甚至2008年相比,乌达区今天的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迅猛长足的发展,这些是乌达区提前谋划、迎难而上,壮年转型、励精图治取得的硕果。
搬迁改造,圆安居梦!
点击观看H5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跟进,大到政务服务功能,小到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双城联创”正将文明之风吹遍大街小巷。
对于一个因矿而生的工业老区而言,棚户区的搬迁改造就是乌达区的城市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抓住国家实施煤矿棚户区保障房建设的有利契机,乌达区高标准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气、暖和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为棚户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扩容提质和品位档次提升。
截至目前,乌达区共建设各类棚改安置住房25013套,总建筑面积约为206.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0亿元,以多种形式搬迁安置煤矿棚户区居民19100余户,让有意愿搬迁的居民全部搬迁。
冬天不用掏炉灰,夏天不愁蚊虫咬;楼上楼下都是老邻居,前楼后楼都是老街坊,为矿山奉献了一辈子的退休老人们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棚户区棚改项目齐备便捷的配套设施,让居民在10分钟生活圈办好日常生活事。
11年间,乌达区配套改扩建了中心医院、职业病防治医院,新建了北师大乌海附校、乌海市十六中等中小学校4所、建成幼儿园4所,活动中心、社区中心、保健中心及老年人看护中心4栋,建成神华大道、安居街等道路23条50多公里,建设润德桥、滨湖桥等桥梁3座,绿化面积达到91万平方米,建成配套热源厂1座,换热站10个,铺设供热管网85公里、给排水管网135公里,实现了各安置小区管道天然气全覆盖……
居住环境好了,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提升。乌达西山是个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的丘陵型山地,它横亘在矿区和城区之间。由于多年的挖矿开采排污和煤矿采煤灭火工程的开展,此地植被几乎为零。
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植树种绿,如今乌达西山绿化面积已达4500亩,种植油松、沙地柏、云杉、臭椿、山杏、丁香等各类乔灌木70万株。以西山为中心辐射周围的大型绿色屏障,带给乌达人民真正的绿水青山。
乌达,这片半个多世纪前由父辈们血汗滋润建成的家园,如今借着新时代的东风,正一派葱茏!
编辑整理:赵静
H5制作:任镜宇
采写:王秋华 韩建慧
摄影:于海东 石历增 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