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荟萃百年积淀 铸就今日辉煌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0 15:1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

  

医院门诊大楼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已流传千年的北朝民歌所称颂的富饶乐土,就包括大青山脚下的土默川——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广袤的草原,滋养并壮大着呼和浩特这座美丽的城市,也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这所本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医院98年的发展历程。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创建于烽火遍地的战争时期,成长壮大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腾飞发展于繁荣昌盛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经过近百年的励精图治与锐意进取,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急救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全市301万人口的主体医疗保健任务。

  百年芳华见证惠泽民众初心

 神经外科开展科研工作

    1921年,比利时人吕登岸创立了归绥公教医院,占地240余亩,床位130多张,这就是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的前身。成立之初,归绥公教医院就深知“人”是医院发展的根基,并立下了济世惠民的恒定目标。吕登岸请来比利时著名的医生主持工作,之后张汉民(法国医科大学博士)、宋元凯(法国医科大学博士)、陈少波(法国留学博士)、孙橘权(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张汉宏(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安德森(美国医生)等一批优秀的医生先后被请到医院,并附设“医学校”“归绥仁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培养护理人员。

  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后,当时的比利时籍院长裴德思申请归绥市人民政府接管医院。1951年,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归绥公教医院,并命名为归绥市人民医院。1954年,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医院改名呼和浩特市立医院,并于1984年再次改名为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该名称沿用至今。

李恒善院长查房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在近百年的峥嵘岁月里,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一代代医护人员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守望着祖国北疆的各族儿女,并积极投身于全国的卫生健康事业。

  唐山大地震后,他们夙夜匪懈,救死扶伤;抗洪抢险中,他们奋不顾身,坚守一线;非典时期,他们置自身安危不顾,对患者不离不弃;汶川地震后,他们千里跋涉,在灾区一展厚德精术。每当危难关头,民众都能看到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的身影,百年回望,该院医疗团队用仁心仁术,传承着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救死扶伤,惠泽民众”的精神。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该院建筑面积达到近16万平方米,设有48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28个行政后勤科室和ICU、NICU及RCU等重症监护病房,设计床位1500张,编制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200张。2018年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诊疗人次639023人次,同比2017年增长62788人次。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百佳医院”“患者信得过医院”“明码标价示范医院”“首府百姓最满意的品牌”“最受公众信赖奖”“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市级对外宣传示范基地”“优秀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该院用不尽的努力和点滴的付出,践行着惠泽民众的初心。

  厚德精术诠释悬壶济世底蕴

义诊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坚持每天派出专车穿大街走小巷,免费接送血透病人并且承担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牧区”“城市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等大量对口帮扶、卫生下乡、义诊扶贫工作,为农村牧区的患者送去贴心的医疗服务。仅2003年至今,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先后近百次前往旗县医院和卫生院,为数万人进行义诊。该院医护人员走进社区、敬老院、企业等进行健康教育讲课及大型义诊活动,切实诠释了悬壶济世的精神。

  “打铁还需自身硬”,良好的医疗服务和普世的大院担当,无不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医疗团队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去支撑。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在职职工总数20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77人,占职工总数的87.54%;管理人员109人,占职工总数的5.37%;工勤人员144人,占职工总数的7.1%;本科学历951人,占职工总数的46.85%,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业务精良的人才队伍。

  完善的医疗设备为医技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高难度、较复杂手术与业务的开展。医院购进了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能谱CT、高压氧舱、数字血管造影机、医用加速器、生化免疫流水线等国际先进医疗设备。血透中心的两个血透室共拥有90台透析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血透中心,可开展血液透析的所有项目。健康管理中心拥有全新成套的进口体检设备,并拥有一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体检队伍,邀请专家坐诊,可以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充分发挥专业突出、高科技设备齐全的优势,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分科较为精细的现代化新格局。在提高整体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以特色专科打造技术品牌,引领呼和浩特地区医疗护理质量,先后成立了15个市级质控中心,其中血液净化质控中心在2017年被授予自治区级质量控制中心。2016年该院妇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专科。2018年该院获得PCCM达标单位荣誉,并且获批内蒙古唯一一家介入呼吸病学单修基地。2019年该院消化内科成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及协作单位。

  该院与阜外医院、天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等众多国内知名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外请专家坐诊、手术指导,选送该院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等形式,大力培养青年骨干力量,带动科室发展。经过试运行,增设医学影像核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使学科建设更趋完善。

  细致的服务,专研的精神,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在发展中稳步前行。近年来该院引进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了椎间孔成形松解神经根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肝癌粒子植入术、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小脑占位切除术、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等几十项国家四级手术。“引流管固定装置”“医用约束手套”“新型胃管固定装置”等多个护理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良性非抢救患者PICC导管致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奖。从第一例白内障手术到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从填补国家空白的“自体脐静脉移植冠肾分流术”到高位颈椎肿瘤切除术的开展;从多项专利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登记到首例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的成功;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用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书写着辉煌。

  以人为本精化医疗服务品质

重症医学科团队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医院被全国医院协会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评为2012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国优秀医保管理示范岗位;并连续10年(2005年至2015年,2016、2017年两级医保未进行考核排名)在两级医保考核中名列第一,被内蒙古医保评为AA级医院,是呼和浩特市民政重特大疾病补贴、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政低保补贴唯一定点医院。

  为了让患者享受到更加良好的就医体验,该院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门诊收费、社保收费、疫情网上报告、HIS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临床药学检测系统、OA系统、病案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院感检测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望海HERP综合运营管理财务系统、药库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计算机智能化软件的应用,缩短了各项医疗和管理流程,为医院管理和患者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现已经建立6个专科联盟,包括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组建的呼吸专科联盟,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组建的呼吸专科联盟,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组建的眼科专科联盟,与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组建的耳鼻喉科专科联盟,与北京同仁医院组建的耳鼻喉、头颈外科专科联盟,与北京天坛医院组建的神经外科专科联盟。从2015年起陆续与玉泉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所属3家旗县级综合医院、4家旗县级中(蒙)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及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8家民营医疗机构共49家,签订医联体协议。2017年又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和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签订了专科医联体协议。

党员活动中心

  此外,该院通过实施区域合作战略,构筑了特色技术优势,与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多家国内一流医院建立了医疗合作关系,实现了解放军总医院、空军、海军、武警总院的远程会诊,且远程会诊辐射到全市9个旗县区。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的奋斗目标,该院将按照科技兴院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逐步以科学教研为发展目标,重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努力向精准化医疗方向迈进,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诚信服务体系、人才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发展氛围、开放氛围,学习、学术氛围,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真正实现让患者满意、将医院建设成为自治区级一流综合性医院。

作者: 郭成 刘斌

本版图片均由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 赵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