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进蒙草生态探索草原生命共同体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3 16:2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1月6日-10日,CCTV10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之《行走在草原》连续5集播出。“旅行”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跟随老舍笔下的《草原》和古老悠扬的《敕勒歌》诗歌,一同走进草原,跨越山川与河流,身临其境感受马背上的民族文化。

  草原是根:悠悠敕勒川,不再是传说

  节目中《马背上的民族》《悠扬的马头琴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三集来到呼和浩特,以呼和塔拉草原(敕勒川草原)为课堂背景,展开草原生态与文化体验式教学。

呼和塔拉草原(敕勒川草原)是距离呼和浩特城区最近的草原

  自然变迁,人类活动,这片曾经的天然牧场一度变成砂石遍地的荒滩,敕勒川草原一度仅能出现在课本和读者的仰望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念的执著,草原人民给了敕勒川复原的希望,也给了以草原为生存本体的生物链和文化载体希望。

  自2012年开始,蒙草草原生态科研团队,运用“生命共同体”思维对退化草原进行生态修复。蒙草技术团队在保留已有原生植物的基础上,以适宜典型性草原生长的禾草类作为基础,配合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的视觉效果。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成为以人工干预引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典型。

  草原是游牧民族的根本,从古至今都是和谐共生的,他们已经摸索了很多的适应自然的经验。如今的敕勒川草原,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共处,组成了和谐自然草原生态系统,也成为蒙草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实践和应用创新的集中展现。

  科技有福:植物有生命,生态有共生

  为了获取更多有关草原的知识,节目组还走进蒙草·草博园,深入了解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保护草原,要保护其完备的生物链,更要尊重自然、尊重科技、尊重生态共生。据悉,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蒙草为植物建起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留存基因,更传播理念,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维培养开辟路径。

节目组走进蒙草·草博园

  蒙草·草博园以“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繁育和展示为主,承担科研创新、科普教育、生态交流等功能,通过把科技与生态相融合,运用模拟自然、融入自然的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处生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


[责任编辑: 高娃]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