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敏是一位退休教师,她和她的红十字仁爱妈妈团队一样,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平凡而又普通。正是在这样一位平凡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光辉,推动着时代脚步向前,影响着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助推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一、用爱温暖童心,唤醒聋哑儿童
早在一九九二年,刘玉敏就开始了实际意义上公益之路,只是那个时候她自己不觉得是在做公益的事情,只是觉得是她自己应该做的。对从小失去母亲及失去母爱的孩子们关心备至,学习上悉心指导,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孩子们补课。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她顶着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接收了一位两岁时因高烧而导致双耳失聪的聋哑儿大宇随班就读。对大宇投入了无尽的爱心和耐心。课上,精心呵护;课下,利用一切时间面对面练习说话。花在大宇身上的功夫和心血比花在她自己儿子身上的还多。期末考试,大宇语文居然考了92分。大宇的妈妈非常感激,要给她300元作为额外付出的补偿,她一分也没要。是她的爱心点燃了大宇的信心和勤奋,并给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她一直十分关注大宇的成长和进步。2008年,大宇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后在内师大读研,现已毕业。在他给刘玉敏的短信中不止一次这样写到:“刘老师,今生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我很幸福。”2016年7月11日,在大宇的婚礼上,她百感交集,喜极而泣。看到自己多少年来的爱心倾注,结下了这样甜蜜的果实,她更加坚信,爱的力量无比伟大!爱,能创造奇迹!
二、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爱,只有发自内心深处,才会真正温暖他人。刘玉敏就是一个用心去爱的人。数年如一日,每逢六日,她都去农村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洗脚、理发,剪脚趾甲是她常干的活儿。她专门购买了理发工具、修剪脚趾甲专用工具和剃须刀。她还带去药品、糕点、水果等,与老人们聊天谈笑,受到老人们的信任和赞扬。
2014年,刘玉敏被命名为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仁爱妈妈志愿服务工作队队长,成为红十字仁爱妈妈团队的精神领袖。从以下几个方面足以看出她和她的团队的确与众不同。
---她带领她的团队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做志愿服务工作。双休日、节假日、课余时间里,当人们都在享受着休闲时光,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她却在走村入户,陪护在娘弃娃的身边,与孩子们在一起。
---她是在用个人的工资收入做志愿服务工作。从2014年至今,她不顾身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等症,开着自己的车,加着自己的油,行程10多万公里,遍访救助对象。当人们充分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欢乐时光是,她所想到的是六一节“那些孩子们”有没有玩具,缺不缺学习用品,端午节能吃上粽子吗,中秋节有没有月饼,春节能不能穿上新衣服。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她总是在先人后己,享受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美语,当别人感受到温暖的时候,她的内心也会满足。
人生境界超凡脱俗,就一般而论,人都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才会想到帮助别人,但在她的身上,她把别人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们快乐,她就快乐,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快不快乐都是她的牵挂。
有着副高职称的她,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服务到更多的孩子,从事更多的志愿服务,2018年11月,毅然提出申请,提前五年退休。退休后,她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全身心地致力于红十字的志愿服务工作。
一位年近花甲、身患腰疾的退休女老师,她完全可以在家休养,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把自己放在退休群体中享受人生、安度晚年。可是她做不到、闲不下来,因为她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孩子们”,为了能让他们过上和正常家庭中孩子一样的生活,她奔波着、努力着、奉献着,为的是给这些叫“娘弃娃”的孩子们找回自尊、找回自信、找回心灵的港湾,为他们撑起一片健康快乐成长的蓝天。
冥冥之中,我们似乎明白了个中原委:原来是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爱,缺的是爱的引领者,刘玉敏就是这样的引领者。志愿服务的对象:娘弃儿、单亲家庭、困难群众、大病患者等----;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有智慧的人,缺的是用心的人,刘玉敏和她的团队就是一群用心做事的人。刘玉敏退休前是一位小学校长,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23年,她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她周围也是一群这样的人,她带领她的团队能干成这样的事情,用心用情于最易受伤害人的身上,千方百计倾尽所能为“那些孩子们”改善生活,建立了博爱学堂、博爱阅读会、博爱讲堂,开启了微心愿、与娃“阅”会志愿服务项目等;我们的社会不缺少能力的人,缺的是有自觉行动的人,刘玉敏和她的团队就是这样的人。她是老师,也是校长,有教书育人的技能,但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这些,“那些孩子们”还需要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最起码的自尊和人格,像刘玉敏他们这样有行动自觉的人越多越好。
刘玉敏是一个普通的人,刘玉敏的团队也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但是,她们在我们面前是一个伟人、高尚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她们的这种伟大、高尚和责任是建立在行动自觉和人格魅力之上的。刘玉敏和她的团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儿,刘玉敏个人投入的资金,已不计其数。受助的家庭把她当做亲人,“那些孩子们”管她叫妈妈,社会推荐她为“青城好人”、“内蒙古好人”,政府表彰她为道德模范、“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内蒙古最美家庭,中国红十字总会嘉奖她为优秀志愿者,这些荣誉对她来说像是昙花一现,扎根她内心深处和流淌在血液里的那股爱的涌动,才是她身上散发出的永不退色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对一个特殊群体的孩子却有着一份特殊的爱,这份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是一种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沉甸甸的爱,这种爱,就是红十字仁爱妈妈对单亲失依儿童的持久的悉心呵护。
2014年,为了给予市红十字会博爱寸草心助学项目救助的几百名单亲失依儿童以特殊的母爱,红十字仁爱妈妈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刘玉敏有幸成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孩子们的刘妈妈。几年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紧紧跟随博爱寸草心项目的脚步,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她们牺牲休息时间,不论严寒酷暑,开着自己的车,行程十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呼和浩特九个旗县区,走村入户,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进行心灵呵护,送吃喝送衣物,给予孩子们妈妈般的关爱。先后在内蒙古图书馆、新城区南苑社区开启了仁爱妈妈博爱公益学堂、与娃阅会志愿服务项目及微爱传递圆梦童心—微心愿公益项目,项目均得到自治区红十字会的资金支持,博爱公益学堂项目得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支持。每逢周末,孩子们就会来到博爱公益学堂,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够汲取到知识的养分,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品质,还学会了包寿司等生活本领,更能够享受到有妈妈陪伴和呵护的那种温馨氛围。每年春节,她们都会去孩子家,给他们及家人送温暖、送祝福。而今年的春节却与以往不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不安,她们对孩子们的衣食冷暖及家人更多了一份牵挂。
防控疫情一开始,在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安排部署下,她们迅速行动起来,将博爱公益学堂搬到了线上,一条条关于居家防控疫情的信息发给孩子们,为孩子和家长解除了疫情中的不安和恐惧;除了完成寒假作业外,有重点的线上辅导也随之展开,练字、朗读成了孩子们居家的常态。一张张关于防控疫情,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的手抄报图片传在微信群中,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孩子们主动在群里发出倡议:国家有难,我们也要做一点贡献。孩子们把自己的压岁钱和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捐了出来,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就向市红十字会捐款5195元。她们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画画,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让爱始终在线,连起共抗疫情的信心,看着孩子们画的图画,读着孩子们写的文字,感受着孩子们捐款的过程,我的内心非常感动。按照学堂的安排,孩子们每天要学做家务,尝试着做饭,孩子们大显身手:包饺子、擀面条、搓莜面、吊凉皮等样样都学,他们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我们乐在其中。
不见面的问候每天在进行,线上的关注支持,让她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防控疫情好转之时,她们又开始前往家中看望慰问。3月25日这一天,就分别赶往她们一直帮扶的两个特殊家庭,保合少移民村的强强家和团结小区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宝宝家,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和学习用品及手套、口罩、消毒液等,给老人、孩子理发、帮着做家务做饭等等,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受助家庭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4月9日,北方新报第6版全版刊登了一篇名为《百名爱心爸妈多年温暖千名孤贫儿童》的报道,仁爱妈妈志愿服务队在3月28日和3月29日为16个单亲失依儿童发放和运送了写作业的桌子。近20位志愿者开着4辆车,兵分几路,分别前往毫沁营、团结小区、回民区孔家营村、武川县移民村、东二道河村和红山口村,用两天的时间为孩子们运送、组装爱心桌子。志愿者们为部分孩子准备了手套、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手把手教给孩子们消毒的方法。北方新报的记者郝少英老师28日全程参与其中,感慨颇多,写下了这篇报道。(在这里感谢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会长徐晓刚和圣兰蒂老板孟子)
4月9日——农历三月十七,是武川县农村燕子的14岁生日,这个女孩儿从小没有妈妈,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随姑姑姑夫生活,2014年与我结识。12岁之前的生日从未有过蛋糕。12岁生日那年,她们为她补过了一个有蛋糕的生日,圆了她一个生日蛋糕梦。今年,她的生日,尽管是在疫情期间,但仁爱妈妈一直惦记着这个日子,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订蛋糕,买衣服,张罗生日礼物,当燕子得知我们要去村里给她过生日,兴奋的连觉也睡不着了。生日当天,她们先去取上预定的蛋糕,又去买了蔬菜、水果、牛奶等物品,近十名志愿者一同前往,刘玉敏刚一下车,燕子便扑到她的怀里,紧紧拥抱着她。当刘玉敏把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中国好少年的获奖证书拿给燕子时,刘玉敏看到她眼里噙着喜悦的泪花。当刘玉敏把精美的大蛋糕呈现在燕子面前时,她惊讶的张大嘴,说不上话来。仁爱妈妈为燕子点亮生日蜡烛,在烛光的跳动闪烁中,燕子合掌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她们一起为燕子唱起生日快乐歌,在欢快的歌声中,一起吹灭蜡烛,祝愿这个可怜而又幸运的女孩儿健康快乐成长。
生日过后,刘玉敏把燕子带回了我家,住了一周,陪她上网课,教她做寿司,带她采摘草莓,与她驻足青城阅立方汲取书籍的力量,一同参与环保健步行,为创城做贡献,燕子与刘玉敏同居一室,她和刘玉敏谈理想,说悄悄话,无话不谈。
4月19日,10多位仁爱妈妈前往和林县王娜家和白雅文家进行慰问,送去衣物、食品、图书、文具和玩具等爱心物资,这两个孩子都是2018年微心愿项目开启时,入户结识的孩子,王娜父亲死于车祸,一字不识的妈妈带着她和五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艰难度日,仁爱妈妈已经为姐弟三人对接到爱心资金两万多元,很大程度缓解了家庭困难。白雅文父母全无,跟着残疾的爷爷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这个漂亮的女孩儿品学兼优,被评2019年为中国好少年。
4月12日,刘玉敏她们开展了环保健步行活动。一路上,仁爱妈妈们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践行了“呼和浩特是我家,清洁文明靠大家”的理念。文明呼和浩特公号用《真给力!呼和浩特这群“红马甲”刷屏了!》醒目的标题进行了报道。导语中这样写到:没有过多华丽的装束,简单的红色马甲是你的标志。没有过多的语言,真善美是你的本性。你,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你,用爱谱写奉献诗篇,你,用言行感染身边的人。志愿旗帜迎风飘扬,呼和浩特“红马甲”们在行动!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让博爱公益学堂的孩子们从小就爱上书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从书籍中获得对未来的憧憬、目标与希望,我们一直努力为他们营造读书氛围。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我们为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特殊形式的,题为“书香致远 ‘疫’路回春”的线上主题读书会。在近两小时的时间里,25位孩子和志愿者介绍了自己所钟爱的书目,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尽管是在线上,但身在其中,为之震撼,此活动得到内蒙古广播电台我爱公益栏目嘉琦老师支持和报道。
几年来,刘玉敏与仁爱妈妈的爱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身上发生了悄然变化:一改最初的木讷、自卑、封闭,变得活泼、自信、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有的孩子一跃成为班级的前几名了;先后有五个孩子获得中国好少年称号;一个孩子获得内蒙古广场经典诵读大赛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北京的罗老师在随她们进行了整整两天入户30多家后,用精耕细作四个字诠释了几年来仁爱妈妈团队的努力和付出。更让人感动的是孩子们已经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亲妈妈了。2015年母亲节一个女孩儿以女儿的名义给刘玉敏发了信息,北方新报以《不是母女 胜似母女》为题做了报道。疫情期间,她一直在为一个高二的女孩儿联系学习的事情,女孩儿在微信里也是:妈妈、妈妈的叫着,直叫的刘玉敏潸然泪下,每当她们去到保合少强强家,他的爷爷就会说:强强的妈妈来了......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刘玉敏怀揣一颗善于信任和赏识孩子的心,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孩子们一定会进步、会成人成才”。她相信孩子、关注孩子、赏识孩子,把整个心灵贡献给孩子们,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从而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改变他们,造就他们,刘玉敏愿意陪伴我们的孩子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