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大德恒街道的居民樊元贵今年83岁,已经退休在家多年,四个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在外人看来,樊元贵儿孙满堂,自己和老伴儿也都身体硬朗,正是到了该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应该和其他的老人一样,去公园里散散步,找老朋友们下下棋,或是在家带带孙子。可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家庭成员,樊元贵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起来。
1985年2月的一个深夜,睡梦中的樊元贵被急促地敲门声吵醒,是他的一个朋友,抱着一个婴儿。原来,朋友到南方出差,机缘巧合见到了被父母遗弃的女婴——晓华,朋友已经有三个儿子,一直想要个女儿,于是就把这个刚出生几天的女婴带回了包头。朋友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晓华,家里人也不太同意收养这个孩子。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热心的樊元贵。朋友承诺,他只要帮照顾一段时间就好,等孩子稍大一点,会自己吃饭了,好带了,就接女婴走。
樊元贵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晓华的样子,“当时她只有一点点大,饿的哭都哭不出声了,我真怕她活不下来。”其实当时的他也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家里的孩子都小,自己又要上班,照顾这个孩子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想着是帮朋友的忙,便答应了下来。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朋友承诺的“过几天来接”却是一拖再拖,起初每个月还会给樊大爷一家50元的抚养费,到后来就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了。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与妻子商量后,樊元贵决定收养这个女婴。细心的夫妻俩发现,晓华只会在地上爬,而同龄的小孩都会叫爸爸妈妈了,有的甚至都会走路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蒙上心头。
1986年9月,樊元贵和妻子带着孩子到包头市二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双侧脑室扩大引发的脑瘫症。这个时候,樊元贵的朋友也明确的表示自己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接晓华走了。“他说这个孩子反正他是不要了,是扔了还是怎么处理随便你们吧。我想着怎么样这也是一个生命,我就先这样养着吧。”当时的樊元贵应该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他一养就是30几年,并在日后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与艰辛。
樊元贵夫妇将晓华送到北京解放军第316医院住院治疗。晓华在那里一住就是两年,夫妇俩的亲生儿女却寄宿在自己的亲戚家。两年里,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但晓华的病却无明显好转。
1988年年底,樊元贵夫妇带着孩子回到了包头。此后,夫妇俩便一边拼命挣钱,一边尽最大努力帮孩子康复。在这期间,樊元贵从不放弃教晓华走路。由于疾病的原因,晓华总是与他反抗,跌倒了就趴在地上不起来。每当这个时候,他就耐心地对孩子说:“站起来,别趴下!”樊元贵说只要站起来,一切就会有希望!终于,晓华在11岁的时候学会了走路。
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樊元贵坚持每天给她按摩半小时,并且按时送她上卫生间解决大小便。夫妇俩对“女儿”的照顾无微不至,有时甚至寸步不离地守护着。30几年如一日,从未有一天间断过。每天一大早,樊元贵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晓华穿衣服、洗脸、梳头,而这些,甚至是他对自己的儿女也都不曾做过的。
到现在晓华也还是不会自己吃饭,也不会自己上厕所,身边24小时都离不开人。这么多年每一顿饭樊元贵都是先喂晓华吃过了然后自己再吃。晓华的肠胃不好,饭吃的冷了硬了就会拉肚子,樊元贵总是变着法儿的给她做好吃的,老两口平日里自己的吃喝舍不得花钱,为了给晓华补身体,却会买来有营养的东西给她单独“开小灶”。
晓华的大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常常手里抓到什么就再也不撒手,樊元贵老两口的手上、胳膊上都是被晓华掐出的淤青。为了方便照顾晓华,樊元贵还特意搬了一次家,现在住的房子是一楼,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常常带晓华出来晒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
有人为樊元贵算了一笔账,晓华30几年来花费了共计十几万元!樊元贵面对这些,只是淡然一笑说:“我从来不去算这些,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她。”老人的话虽然朴实,但却蕴含着无私的爱。
除了照顾晓华的艰辛,最让樊元贵心酸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他的不理解了,“早些年,周围的邻居都说根本不是小的有病,而是这个老的有病。”身边的人都觉得樊元贵收养晓华就是自讨苦吃。如今儿女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可是老两口最疼爱的小孙子却因为家里有晓华在而不愿意常来爷爷家。
这么多年,樊元贵的亲戚朋友多次劝说他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儿女们也都觉得他和老伴儿年纪一天天大了,而且这么多年照顾晓华也已经尽到了义务,现在完全可以把晓华送走,好让父母可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樊元贵说自己也认真地考虑过这个事情,但总是狠不下心来,舍不得把晓华送走。“她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冷了热了都不行,我怕离开我了再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照顾她,她现在也根本离不开我,在家里我在哪里她都要跟着。”
樊元贵老两口照顾晓华这三十几年,中间有多少困难和艰辛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知晓的,漫长30年仿如弹指一挥间,他们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脑瘫儿扶养长大,视如己出,此情此义,感天动地,讲述了高尚灵魂最平凡的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让我们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