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寄养,她树立感恩的心
痛失丈夫,她撑起飘摇的家
命运多舛,她仍然自立自强
她用深情营造出一盘苍翠的绿荫,呵护着一家老老少少,用行动表达着文明心声: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孩子,把美德献给家庭,把精神传递给社会,谱写了一曲女人撑起半边天的传世佳曲。她是呼和浩特供电局变电运行的一名普通职工,她是“内蒙古好人”其中的一员,她就是张春梅。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当中秋的月光洒满大地的时候,那千家万户传来的欢声笑语,充满着温馨与祥和。此时此刻,张春梅的家里同样洋溢着四世同堂共处的欢声笑语与幸福满满,而不一样的是,她拥有着五个家庭,八位父母以及一双儿女,这人间天伦的背后,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张春梅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无力抚养,父母只好把她送给给同村的一对夫妇抚养,这对夫妇就是张春梅的养父养母。二老的百般疼爱让张春梅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父辈们勤劳、忠厚、感恩的精神造就了张春梅坚韧不拔、忠孝两全的品格。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年轻的丫头长成了大姑娘,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德力格尔进入了张春梅的心房。与张春梅一样,德力格尔也有着四位父母,同样的身世让二人有了太多的共同话题,1990年,二人喜结连理,这让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儿子和女儿的相继出生更是让他们的家庭充满了无限欢乐。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张春梅夫妇二人面对着五个家庭逐渐有些力不从心,工作家庭两头忙。但再苦再累,二人都没有一句怨言,他们知道,父母给了自己生命,抚养自己成人,这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无论如何都是报答不完的。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忙忙碌碌,张春梅夫妇却过得无比充实。除了工作,俩人就在五个家庭之间来回跑,张春梅坦言,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幸福,因为人世间最深的感情——家庭温情,他们拥有了五份。在他们二人的计划中,当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要给父母盖新房子,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然而人生总是不会一帆风顺,当张春梅夫妇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时候,灾难降临了。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德力格尔年轻的生命,这对张春梅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从此,儿女少了一处结实的避风港,爱人少了一位相伴同行的路中人,父母少了一个相依为命的寄托。送走德力格尔,张春梅搂着儿女看着空落落家,自己的心仿佛也已经被带走了,可是她知道,这个时候谁都能倒下,唯有她不能,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她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了。生活的苦难,道路的坎坷,没有打垮这个内心坚韧的女人,张春梅擦干眼泪,一遍遍告诉自己要坚强,要把这个家照顾的更好,要让父母过得更幸福。
作为110千伏变电站的副值班员,张春梅的收入并不高,可即便如此,她总是为4个家庭采办许多生活用品,8个老人的吃穿用度她样样关心。德力格尔走后,张春梅就每日早晨便前往丈夫的生父家中,照料二老的饮食起居,晚上安排好所有事情才回家。父母因为德力格尔的去世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张春梅的养父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她就时常陪在养父的病床前喂水喂饭。德力格尔的养父患上了白内障,她就到处打听哪里能治好老人的眼疾,安排住院,陪床值班。她还有一个二哥,早年因受刺激精神分裂不能自理,她就时常把二哥接到身边照顾,把日常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个年轻柔弱的女子扛着这些重担,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面对着家庭的变故和压力,张春梅丝毫没有耽误一点工作,她知道,变电站的工作,要求精准细心、持之以恒,一旦分心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自古道,忠孝难两全,她硬是凭借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到了。
德力格尔的养父还住着老式土坯房,张春梅张罗了很多次说是给老人盖新房,可是老人就是不搬。一来是对老房子有感情,二来是怕自己岁数大了搬了家就回不来了。张春梅多次劝老人说什么也不肯。最后是儿子帮着母亲苦口婆心解释原因、说明情况老人才同意盖新房。从准备建材到找人施工,从外部装饰到内部装潢,从建设费用到装修费用全部由张春梅操办。土坯房翻盖成了明亮的砖瓦房,丈夫未能完成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房子,张春梅哭了,幸福、伤心,抑或是思念,这些心情只有她自己才能明了。
这就是张春梅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呼和浩特供电局员工,一个看似柔弱内心强大的女子。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父辈们的言传身教,造就了她坚韧不拔的品格。她的故事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动力,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这个别样家庭,一样温情的故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所谓悠悠家国梦,浓浓父母恩,朗朗乾坤里,代代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