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直播带货的“低价售卖”陷阱
内蒙古新闻网  21-01-07 09:54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新京报》1月5日报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直播带货套路满满,演戏砍价、哄抬价值。还有主播低价售卖三无日化产品,一些卫生用品生产商,甚至专门生产劣质湿巾,专供直播带货。有业内人士透露,“便宜货”已成直播间引流手段,而消费者买回家的廉价商品可能过不了“质量关”。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电商直播已超过2000万场,大量商品通过直播带货进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直播带货“翻车”事件频发,内幕不时被曝光,此番直播“低价”黑幕,让人震惊和愤怒。

  主播也好,商家也罢,只有多一些实事求是、以诚相待,才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让人遗憾的是,部分直播间主播和相关人员通过“表演”,营造“亏本销售”的假象,以达到引流、促销和谋取暴利等目的。

  直播间这些“低价”推销堪称消费“陷阱”。表面上看,“低价”虽然意味较低的购买成本,但“低价”次品不一定能达到使用目的、发挥应有功效,甚至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人身损害,实际上消费者并未真正省钱。

  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电商直播市场的秩序,除了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还应对坑害消费者的主播和商家亮出法治利剑。比如,直播间的演戏砍价、哄抬价值等行为,已经涉嫌价格欺诈,有违价格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和要求;而商家生产劣质产品、贴牌产品,主播推销这类产品,可能违反产品质量法、民法典等。

  每天都有数万场直播在同时进行,加之直播间分散,给日常监管带来不小难度。这也让某些带货主播和商家心存侥幸,视法律为无物肆意而为。这种情况下,唯有多方合力才有望填平直播“陷阱”。

  作为消费者,除了审慎识别直播间“低价”商品——核实价格、了解品质外,更要对违法侵权行为积极说“不”,及时向有关方面举报相关商品和直播间,依法主动维权。

  作为电商平台,要严把直播带货“价格关”“质量关”。比如,事先制定严格严密的管理规则,采取相应技术监控手段,防范价格问题和质量问题;事中及时叫停违规直播带货活动;事后对违规主播和商家进行处理等。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再次对网络直播活动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交易数据弄虚作假等一系列问题亮剑,其中提出的发挥综合执法优势、强化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等措施,都有望对直播乱象形成更大的威慑。

  此外,一些消费者提出的在电商直播间推行“一键举报”、发布直播带货黑白名单等,也值得考虑。


[责任编辑: 贾丕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