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子 鼓起了钱袋子
内蒙古新闻网  21-01-08 10:06  【打印本页】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放眼巴彦淖尔大地,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定格幸福……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富民产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2020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尽锐出战、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市5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整体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发展肉羊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 
抱着西甜瓜奔小康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们农丰村的变化可大了。”说起驻村工作队,临河区八一乡农丰村党支部书记尹继平由衷地佩服和感激。在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王树军的努力下,农丰村建起了占地15亩的扶贫肉牛养殖产业园区,养起了20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肉牛养殖产业园区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让农民包括贫困户入股。去年,园区收入了几十万元,入股农民分别拿到了股金10%的分红。村里还实施土地大破大立项目,引进朝天椒种植项目,以每亩地每年8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亩土地,为重庆老干妈食品公司种植朝天椒。农民和贫困户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后,有劳动力的还可以在项目上打工,一个日工150元。

  脱贫攻坚难在精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面摸清贫困底数,推行“一户一方案”扶贫模式,真正使脱贫政策、项目、资金、措施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我市全力打造“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全面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布局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天赋河套”品牌航母有力推进消费扶贫,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农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

  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我市建立“控辍保学管理动态数据库”,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零发生,137所义务教育学校(含7个教学点)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完成率100%。把生态保护与扶贫结合起来。我市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政策,446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享受林草生态政策,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33.914万元,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175人,发放护林员工资120万元。

  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我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以旗县为单位设立了大病救助保障基金,做到贫困户不因病返贫致贫。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我市9870人入住新居,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加大就业扶贫政策实施力度。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摸底,按照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分工种、社会服务型分岗位的思路,精准化、系统化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186人,其中827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了稳定就业。

驻村干部跑市场、找销路
发展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用“绣花功夫”谋篇布局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荷兰温血马、弗里斯兰马、美国夸特马、土库曼斯坦汗血宝马……杭锦后旗蛮会镇海龙马产业园区内,现有各种世界运动名马100多匹。2016年,蛮会镇请回事业有成的宿海龙回乡创建了海龙马产业园。园区每年用工成本六七十万元,都是用的当地农民,其中一部分是贫困户。贺生怀是蛮会镇公益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3月开始在马产业园区遛马、喂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月工资3000元,极大地缓解了贺生怀家的经济压力。除了吸纳贫困户就业,园区还设置了扶贫基金帮扶贫困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饲草种植,也让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用“绣花功夫”谋篇布局。我市主动作为、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路径方法。

  在产业振兴上谋实招。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加快建设中美金伯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中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园、中奥番茄产业园、“天赋河套”中韩智慧农业示范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各类平台载体,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时还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推动扶贫产业向致富产业提升,扶贫龙头向行业龙头转型,带动脱贫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嘎查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行动,32个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嘎查村实现“清零递增”,嘎查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部消除,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信息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市652个嘎查村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到609个,占93.4%,10万元以上的298个,占45.7%。

  在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上闯新路。我市认真总结推广嘎查村支部书记“大比武”“微治理”“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比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推动扶贫扶志扶智,开展文化扶贫“十进村”、乡村移风易俗、培树脱贫典型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其可持续增收。

  发展光伏产业

  创新机制制度以良好作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机制创新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度法宝。我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构建“联合作战、驻站指导”工作体系。从教育、卫健、农牧、组织、纪委监委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脱贫攻坚联合作战办公室,深入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和贫困户开展常态化“驻站式”指导,及时掌握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问责机制。我市把脱贫攻坚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线”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挤占克扣等行为,形成震慑。

  探索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出台关心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意见,从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等方面进行关怀激励。为驻村工作队落实工作经费和生活交通通信补助,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19年以来,市、旗县区两级提拔重用扶贫领域干部220名,表彰奖励334名。

  站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我市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谱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精彩篇章。(记者 黄景莲/文 胡东育/图)


[责任编辑: 付晓娟]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