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经到了“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的隆冬时节,但位于新城区塔利园区的花卉大棚里是另一番景象:争相开放的蝴蝶兰散发出阵阵花香、娇艳欲滴,穿梭花丛间的村民们带着浓浓的笑意,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蝴蝶兰需要保证温度和光照,温度要保持18℃左右,光照不能缺少,但也不能太足。”在忙碌的村民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殊,他就是正在指导村民调整花卉光照角度的科技特派员郭燕忠。
除了果蔬、中药种植,新城区的花卉种植产业近年来逐渐兴起,一些亚热带、热带的珍稀花卉,开始从我国北疆的设施农业大棚里走向市场。这得益于一批敢于“吃螃蟹”的科技特派员,他们把珍稀花卉种植当作了自己的事业和产业,在当地开辟了一条特色花卉种植的增收致富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郭燕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个季节基地的成品蝴蝶兰大多发到了广州、深圳等地,我们北方种植的蝴蝶兰品质比南方种植的还要好,花型饱满、货架期长,同样的品种,比南方平均要高出一个色号,体现在花色上就显得更加浓郁艳丽,很受市场欢迎。”郭燕忠介绍起蝴蝶兰来如数家珍。
看着棚里草原红、光芒四射、满天红、绿如意等数十种蝴蝶兰品种绚丽绽放,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缤纷多彩,赏心悦目,村民李春梅笑意浓浓,“以前累死累活干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靠着这些花花草草一年不少赚。”
另一边,正忙着组装快递箱的徐兰云告诉记者,如今在这里上班,环境好,工资也不低。“在这里打工,不忙不累一个月能拿一两千块。反正离家也不远,加上村里的补贴,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塔利园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最大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年产蝴蝶兰成品30余万株,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江浙以及西北等市场,目前花卉基地管护人员基本来自塔利、讨思浩等附近农村,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让这些村民也从以前的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新身份转变。除蝴蝶兰外,一品红、米兰、剑兰等市民喜爱的花卉也在塔利园区“安家落户”,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鲜力量”。
目前,塔利园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白瑞琴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合作,承担了“春石斛新品种引进及新型高效栽培基质的筛选”的科技项目,正在起草寒旱地区利用草炭土栽培蝴蝶兰技术标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城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苗木花卉等产业项目,把花卉产业培育成为新型特色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新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发展休闲观光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确定为人大代表票决出的民生实事项目,引进一批农业科研院所,扶持5个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分别在花卉、药材、菌类、果蔬、休闲采摘等特色种植方面带动辖区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刘沙沙 通讯员 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