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新闻网  21-01-12 09:48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2020年,开鲁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该县紧扣县情实际,着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以规模化农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县农牧民人均5亩高效节水农田、2亩椒、2亩果、2头牛”的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实现标准化种植全覆盖。该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投资4.05亿元,集中精力打造了5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达到230万亩,节水、节电、节肥、控药、省工均可达到40%以上。打造东风镇永合村高标准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开鲁镇民主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经济作物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160万亩、红干椒播种面积达60万亩。

  推进规模化养殖成为主导产业。该县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富民产业重点培育,充分发挥伊赛肉牛全产业链、洪泰万头基础母牛、雨田百万头牛交易市场等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20万头育肥牛和5万头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建设,配套发展规模化青贮牧草基地,形成青贮种植、基础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输出全产业闭合链条,带动农牧民在肉牛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建成万头牛场3处,伊利优然牧业示范牧场项目落户开鲁,肉牛饲养量达42万头。目前,全县家畜存栏168万头(只、口),出栏156.9万头(只、口)。

  洪泰农业10万头基础母牛繁育基地。

  伊赛牛肉包装加工车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该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经济效益调动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热情。通过大力培育经济林产业和规模化饲草种植,推动全县各地连续3年恢复造林、退耕还草。55万亩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顺利通过国家终审验收,恢复造林面积100%、成活合格和保存合格面积100%。目前,全县果品经济林已发展到30万亩、能源原料林已发展到32万亩,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整治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家园。该县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加快农村公厕改造、道路优化、绿化提升、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森林乡村27个,新建维修农村道路121.5公里,农村牧区卫生公厕普及率达到42%以上,新建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站10处、农村公厕10座,使农村牧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构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该县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建设、监管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现有市级龙头企业、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新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8家。

  鲜椒喜获丰收。

  积极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开鲁红干椒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自治区首批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以开鲁县红干椒产业联合体为典型案例,2020年完善并建设肉牛产业联合体1个、肉羊产业联合体1个、红干椒产业联合体2个、粮食购销产业联合体1个,参与企业达11家,参与合作社达12家。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该县选派农技人员深入村屯,包联405户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生产指导和科技培训等工作。2020年,重点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红干椒膜下滴灌、农作物抗重茬、小麦标准化、肉牛绿色育肥等技术模式,并组织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种植大户现场培训观摩。

  玉米收购现场。胡建华 摄

  完善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项目支持促进,龙头企业监测、申报工作督促,鼓励和引导农牧业企业采取订单回收、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20年底,该县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2家,建立利益联结42家,其中紧密型利益联结26家,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61.9%。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现有家庭农牧场440处,在农牧部门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87家,其中市级示范社31家、自治区级示范社22家、国家级示范社9家。

  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和引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年内,全县依托农机补贴政策推广各类农机具4385台。通过召开免耕播种现场会、机械化青贮现场会、小型玉米机械化收获现场演示会和残膜回收现场演示会以及深松作业现场会,积极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8.1万千瓦,农机总值达18亿元,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特约通讯员 张美娜 通讯员 刘志鹏 李长浩)


[责任编辑: 付晓娟]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