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是我国唯一一个每年为国家输送2亿吨优质煤炭的现代化能源企业,是保障能源供应、惠及当地百姓的能源央企。公司成立36年来,既是安全、高效、智能现代化煤炭基地建设的36年,也是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绿色煤炭基地建设的36年。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坚持开发与保护治理并重,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煤炭工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穿行于神东的矿区和生活区,到处可以看到一条条造型别致的绿化带和美丽的“山中公园”,从每棵树、每个神东人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几代神东人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对绿色理念的执着和坚守,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绿色博弈
地处晋陕蒙交界地的神东矿区,犹如被绿色镶嵌的宝库。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神东矿区这384平方公里治沙面积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但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被5大沙地紧紧包围的神东矿区,是国家造林条件十分艰苦的地区之一。如今这一片片绿色,显得弥足珍贵,又格外来之不易。
从神东办公楼驱车一路向北驶去,进入上湾红石圈小流域生态治理区,一片片高低不平的樟子松,小芽冒尖,迎风飘扬,一片春的气息。
绿色,曾经是这里最稀缺的颜色。
时间回溯到80年代中期,那时的神东矿区山丘光秃秃、狂风肆虐……
也就在此时,沉寂了几亿年的地下煤田,被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唤醒,一场艰苦的博弈就此拉开。
关于这场与荒漠化的斗争,让1988年调任东胜煤田绿化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的吴剑雄印象深刻,“矿区沙漠治理与生态建设,神东历任领导非常重视。”
下定决心要治沙,人是关键。
抱着“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理想,神东人投身矿区开发建设环保治理工作。沉下心来,想办法,找对策。先是从矿区周边流动沙区入手,采用网格固沙与灌溉栽培相结合的方式开始固沙、治沙。1994年起,神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矿区周边的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首战在当时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红石圈展开。他们上山搭帐篷,风餐露宿,展开了一场人进沙退的大决战,为今天林壑幽深的绝美“红石圈”奠定了基础。
据有30多年矿区绿化经历的吴佳正回忆:“矿区植树造林需要大量苗木,矿区周边供应力量不足,外购费用又太大,公司最终决心自己育苗。”
当时,第一代神东治沙人筹资80万元,作为建设苗圃的资金,在准格尔旗建设了企业自己的苗圃,他们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将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工苗圃就为矿区培育了200多万株树苗。苗圃直到今天还在为公司培育苗木,为矿区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又在巴图塔建成4万亩沙柳林基地,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治沙造林示范工程。
“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终变成了骄傲和自豪。”第一代神东治沙人的无悔宣言,感动着后辈,更激励着后辈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绿色不断萌发,希望不断升腾。
而今,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凝聚成几代神东人前仆后继、矢志不移的治沙精神。从矿区开发建设初期第一代神东人在一片荒漠上决定“白手起家”,到几代神东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3%-11%提高到现在的64%,现在矿区的生态治理面积已达到384平方公里。在打造生态矿区、建设绿色矿井、生产清洁煤炭的征程中,神东人的脚步执著而坚定。
可喜的是,神东矿区生态建设从“一张白纸”到现如今不断延伸的绿色版图,破解了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和大规模资源开发相矛盾的世界性难题,使矿区原有的脆弱生态环境实现了正向演替,为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生态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为守护祖国北疆这道绿色风景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神东的绿色矿山实践证明: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苦干实干的精神+科学治理的技术,复杂的生态环境就能够实现根本性的改善。荒原荒漠可以变为绿色宝库,金山银山同时可以变为绿水青山。
绿色接力
几代神东人,36年如一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矿区的生态。
36年来,神东在开发建设和生态治理各个阶段,一直以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大政方针为指引,大胆开拓创新,以国家和地方各项法律法规为准则,严格遵照执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神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战略要求,建成了大柳塔沙棘基地、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布尔台绿色产业基地等一批新型绿色产业。
创新突破生态发展模式与治理难题是神东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神东在创新“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协同、以治保采,以采促治”的“五治五采”生态理念的基础上,创新了“三期三圈”生态环境防治模式与技术,从时空防治角度解决了脆弱自然生态环境与大规模煤炭开采矛盾的世界性难题;创新了“五项协调”生态环境协同模式与技术,从资源环境要素角度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制约性难题;创新了“六位一体”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与技术,从系统治理角度解决了矿山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神东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形成了以国家奖、行业奖、企业奖为构架,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到技术的生态科技体系。荣获生态环保奖百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2006年荣获“中华环境奖”,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时任国家环境保护局第一任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曲格平评价神东创造了两大奇迹:一个是建立了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另一个是在沙漠里头建成了一片绿洲。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神东深知,生态治理贵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重在整体推进,系统治理。神东年年治理不间断,年年增量不减量,年年提高不重复。将“纸上一张图”,变为“地上一张图”,环境实现根本改善,将植被、矿井水、沉陷土地等环境要素转变为资源要素,创造了经济价值,惠及了民生福祉。
绿色贡献
以绿色打底,从生态文明理念着笔,绿水青山新画卷徐徐铺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神东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理念,统筹协调资源环境两要素,将煤炭开采中的五大环境要素转变为资源要素。
矿井水实现全面达标治理与充分利用——创新了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在一个缺水地区建成了超10万人生活、年超千亿元产值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煤矸石实现源头减量化与末端资源化——应用无岩巷布置和煤矸置换技术,实现井下掘进矸石不升井;采取发电、制砖、填沟造田等方式,实现地面洗选矸石资源化利用。
煤尘与烟尘实现全过程防控与全面达标——煤炭从井下生产到洗选生产全过程封闭控制,实现了采煤不见煤,风起无扬尘的现代化矿区。
采煤沉陷土地实现全部生态治理与复垦利用——共改造与建成林地130平方千米,耕种土地3平方千米。
生态经济林永续利用——种植大果沙棘255万株,种植果树90万株,生态资源发挥了经济价值。
不仅如此,神东在天然煤质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洁净煤质,降低煤炭生产能耗。原煤生产综合能耗2.52千克标准煤/吨,低于3.0千克标准煤/吨国家先进值标准;入洗原煤电耗2.23度/吨,低于3.2度/吨的国家先进值标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
几代神东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绿水青山,从当初黄沙里找绿地到如今绿地上找黄沙;在为国家提供稳定能源供应的同时,将一处处荒地变为绿洲公园,将一座座矿山中变成绿山青山,富了一方百姓,美了一方山水。
神东矿区已形成了生态良性循环发展链条,这是神东人回馈给大自然当地百姓的巨大财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山水为凭,见证神东山清水秀之变。这巨变的背后,神东生态治理之路功不可没。
而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神东煤炭 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