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尔曾说:“护理工作是平凡的,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患者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的郭丽先就是一个南丁格尔誓言践行者,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这份繁忙的工作中,用良好的态度和精湛的护理技术服务患者。
救活患者一切都值得
她踏上护理岗位的第一站是手术室。手术室虽然工作劳累、辛苦,加班加点,但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护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被调到了透析室,岗位的变化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她意识到透析患者更需要用无尽的爱去呵护。她深知长期透析只能维持他们的生命,但不能彻底治愈,很多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和经济负担的压力产生仇恨心理,甚至有轻生的想法。2009年,在科室的推荐下,她担任了透析室护理组长。
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一阵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听班医生打来的,电话中传来急促的声音:“郭姐,有一位药物中毒患者病情危急,急需透析,赶快到医院。”“急诊”是无声的命令,她放下电话,一路小跑来到科里,只见患者呈嗜睡状,呼吸微弱,四肢不自主抽搐,血压下降,她和医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由于患者肢体不断抽搐,给血管穿刺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她没有退却。
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多年的经验,穿刺成功了。随着血泵一圈圈地运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她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患者的床旁,紧紧握着建立体外循环的手,感受着患者身体每一个微弱信号的出现,一小时、两小时……患者抽搐间隔时间渐渐延长,冰冷的手有了暖意,4小时过去了,天色已晚,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意识慢慢恢复。虽然长时间地蹲守她的肢体有些麻木,但看到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经过努力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事后患者及家属执意为她们送上锦旗和感谢信,这是对她们努力工作最好的慰藉。
规范透析室只为挽救生命
在辛勤工作的同时,她也不忘加强自身建设,先后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了血液净化技术,这使她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掌握了血液净化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回到科室,协同主任、护士长将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血液灌流技术开展至今。使得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生存率大大提高。
2014年,她成为透析室的护士长,这使她意识到自己肩负着的重任,在工作中更加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敢于创新,带领全科护理人员不断总结经验,总是将着眼点放在规范护理服务和提高护理质量上,为科室制定了《透析室工作手册》,并做到人手一册,将科室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工作流程及并发症应急预案等更加明朗化,规范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定期组织质控小组进行自查,每月进行护理业务查房,讨论特殊重症病例,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案和服务措施。
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以来,透析室更是走在兄弟科室前面,实行分组定区责任分管,按照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个层级进行垂直管理,达到对患者的个体化、全方位管理。她不仅注重护理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注重岗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她们,工作中,她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随叫随到,记不清多少次深夜的电话铃把她惊醒,但她说“急诊”是无声的命令,她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治疗中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更是离不开她的参与和指导。
曾记得一位被外院医师建议放弃的透析患者送来医院,患者已经意识丧失,呈叹气样呼吸,血压测不到,心率缓慢而微弱,看着家属一双双求助的眼神,她带领全科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急救中,一边透析治疗,一边请院内会诊,协助用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患者的生命体征渐渐地趋于正常,奇迹发生了!患者渐渐地苏醒过来,有了知觉,再一次见证了又一条生命失而复得,全体医护人员和家属激动不已。
疫情防控显担当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来袭,让大家有些措手不及,尤其透析室患者多,免疫力低下,人员流动性大,存在较高风险。
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院感防控,确保透析患者的安全,她从患者及陪护管理、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防护、室内清洁消毒及隔离和透析区域的清洁消毒等多方面规范流程。她教育工作人员牢固树立防范意识,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抗击疫情,做无惧无畏的“逆行者”。
2020年,在科室护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她承担了科室的预检分诊工作,还积极支持卫健委工作抽调一名护士到北京机场协助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当地卫健委的肯定。
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印记,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她担任护士长以来,所在科室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护理单元”和院内“先进科室”称号,个人荣获过院内“先进个人”“优秀护士”“护理技术操作能手”和全市卫生系统“护理明星”“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十佳护士”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她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最大的鞭策。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路任重道远,作为护士长和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她深知她还需要做得更多,离群众的要求远远不够,她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立足本职,做一名更加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内蒙古医院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