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雷刚,知名骨伤科专家,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青年医师分会常务理事、第二批自治区老蒙医药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内蒙古中医骨伤学会创伤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的郑雷刚在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等骨外科临床工作上拥有20余年的丰富经验,熟练掌握骨伤科领域的最新诊疗方案及操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脱位及四肢骨折,运用斜圆刃针(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在他自己眼里,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
在骨科领域的20多年时间里,他对技术孜孜求索,对医德坚守不移,对患者尽心尽力,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深受好评。
医术精湛,20余载持之以恒
“我的太爷爷是当地的老中医,患者很多,威望很高,远房叔叔也是一名医生,有时候家里人感冒、发烧、腹泻,去他那里,开上几副汤药吃上就好了,那时感觉很神奇,当时我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那年高考时,爷爷说我诚实、本分、认真,适合学习中医,毅然决然我报考了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专业,大学的课程让我了解到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是多么的不易...记得本科期间课间实习的时候,见到一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老师瞬间将其复位,那时的我就对中医骨伤充满了向往,就这样一干就是20多年,或许这就是缘分吧!”郑雷刚这样描述自己与中医骨伤科的“结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骨科医生的需求增加,郑雷刚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说:“我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喜欢,记得从大二的下半年开始,在中医系的小院里,每周两个下午与自治区、国家级名中医朱宗元老师出门诊,不知抄写了多少个方子,一张张药方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责任感,那段经历使我弥足珍贵。概括而言,医生给患者解决了疾病痛苦的成就感与患者对医生的尊重,这两点是促使我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骨伤科在各民族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而发展起来,故拥有许多特色治疗项目及方法。当代中医骨伤常用治疗包括手法整复、针灸、小针刀、中药熏洗、贴敷等,都是较有特色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尤其在骨伤科运用的斜圆刃针,是在针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避免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目前应用比较广泛。”郑雷刚说道。
20余年来,郑雷刚孜孜不倦地提升着自身专业水平,在骨伤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坚守。
医者仁心,为患者不辞辛劳
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个别医院在遇到情况严重的患者时,会拒绝收治。但郑雷刚经常说:“别的医院不做,我做!别的医生不敢收,我收!”这句话不仅仅得益于他精湛的专业技术,更因为他对病人有一颗仁爱之心。
“‘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需要同时高尚的品德以及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工作,才能保持一颗初心、一颗仁爱之心。选择做一名骨伤科医生并坚持走下来,并不是因为领导的夸奖,也不是获得了多大成就,最开心的是看到患者的肩膀能正常转动了,双腿能自如行走了,内心总会感到莫大的自豪与欣慰。”郑雷刚如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我完全能够体会到“Tocuresometimes”中的无奈,面对不能治愈的疾病,我们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慰藉他们的心灵,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恐惧,让他们从容、有尊严地活着。”郑雷刚先后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厅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计划等课题及项目达10余项。
如果说人身体的206块骨骼是一本丰富的阅读笔记,那么骨伤科医生的职责就是纠正其中的错别字,还病人一个精彩的人生篇章。
天南地北,寒暑往复,郑雷刚一直都在骨科的前沿奋进着,这种“大医精诚”的情怀与坚守,正是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