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满洲里二卡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分区建设和管理,生态面貌得到改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的乐土——
“终于找到了,这就是东北小叶茶藨子!”看着眼前一丛丛结出红色小浆果的灌木,东北林业大学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教授郑宝江难掩激动。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战首次在满洲里地区发现这一种群以来,时隔70年再次在满洲里发现。
东北小叶茶藨子是小叶茶藨子的变种,目前只在满洲里地区发现。其株型优美,抗逆性强,抗旱、抗寒,且果实可以食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70年间再无人发现和采集,本以为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原因,这个物种很有可能已经消失了,没想到这次在二卡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再度发现,这对生物多样性研究来说非常珍贵,也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郑宝江说。
于2023年5月启动、跨度近一年的这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还有更多的惊喜:调查团队还发现了黄花白头翁新种群,是白头翁属植物中唯一开黄色花的种类,数量达近百株。还首次发现了黄精、黄花列当、黄花补血草等多种珍贵稀有植物。
这已经不是二卡国家湿地公园第一次发现珍稀野生物种。2021年,湿地公园首次野外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2023年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浮叶慈姑……
据监测,湿地公园内有维管植物61科233属407种;有鸟类12目28科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种;有鱼类2纲6目18科35属4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3种,到处可见“鱼翔浅底鸟惊飞,碧水浮花映翠微”的醉人景象。
满洲里二卡湿地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上游,不仅是东北边境地区河湖水系统上的重要节点,更是满洲里市重要的水源地,承担着气候调节、涵养水源、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灾害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保护好这片珍贵湿地,2015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内蒙古满洲里二卡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总面积5878.50公顷。湿地公园秉承“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分区,实行分区建设和管理。
保护第一步,便是避免人为干扰。作为湿地公园的核心地带,湿地公园在生态保育区设立了警示牌和围栏,除日常巡护、科研监测、栖息地恢复以外,杜绝一切人为活动。清理湿地公园范围内的牧户,并将其遗留的违章建筑、垃圾等进行拆除、清理,对已经遭受破坏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让湿地得以休养生息。
保护有力,还需监管撑腰。湿地公园聘用6名管护人员每日进行巡护,及时发现、报告或制止破坏湿地的现象。还联合执法部门,不定期开展执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开垦湿地、私挖鱼塘、猎捕采挖野生动植物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形成震慑,有效遏制了破坏湿地违法行为。
“这几年湿地公园生态变好了,野生动物也明显增多了,每天的巡护既是工作,也是享受。”7月29日,踏着清晨的露珠,伴着清脆的鸟鸣,巡护员张永春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护。捡拾垃圾、修补网围栏、劝返违规放牧者、检查病虫害……2021年成为巡护员至今,他亲历了湿地公园的变化。
当初的废弃采沙坑已经了无痕迹,融入湿地公园茫茫的绿色之中。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不仅使湿地公园面貌得到改善,也使得公园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的乐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二卡国家湿地公园安装了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湿地公园内的气象、空气环境、水环境等多种生态要素的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监测,提高了湿地生态风险预警防范能力,为湿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鸟类AI智能监测系统、植物监测样地、动物监测点的设置,加强对人类活动监测和鸟类、鱼类、植物的动态监测。
碧水迂回、洲诸相连,芦苇成片、水鸟翩跹,如今的二卡国家湿地公园,已然美成了画中的模样。公园中增设科普宣教平台和生态旅游设施,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这普惠的民生福祉。(本报记者 霍晓庆 实习生 邬思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