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天色未明,白音察干镇一户人家的灯光已悄然亮起。孙爱平认真跟着康复训练教学视频学习照顾瘫痪病人的相关知识,低声默念:“这个位置要再往下半分……”手边的旧笔记本敞开着,笔尖悬停随时准备记下要点。

2021年那场车祸如同命运的闸刀,将妻弟的生命猛然劈成了“之前”与“之后”——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甚至连说话的能力也丧失了。岳父骤然离世,岳母也一病不起。妻子日夜以泪洗面,孙爱平默默将两位至亲接到家中安置下来。从那天起,这位59岁党员的臂膀便成了妻弟唯一能依靠的“行走支柱”。

康复训练的知识,在他手掌磨出了温度。每天两小时一次的翻身雷打不动,为的是让卧床的妻弟远离褥疮的威胁;对着视频学按摩手法,手指摸索着妻弟僵硬的肢体寻找穴位,日复一日;即使明知晓恢复之路渺茫,他仍坚持推动轮椅出门,让阳光洒在妻弟身上。

这份坚持,悄然浇灌着生命的微光:在孙爱平四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原本全身瘫痪、无法言语的妻弟,如今竟能尝试着慢慢抬起自己的胳膊——这细微的动作,已是穿越漫长黑暗后最动人的回应。
然而,护理中最为考验耐心与担当的,莫过于处理日常的清洁护理。这份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孙爱平毫无怨言地承担下来。每当需要处理排泄问题时,他总是不厌其烦,轻柔细致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有时由于长期卧床导致排便困难,他同样耐心应对,配合使用必要的辅助措施进行疏通护理,只为尽可能减轻妻弟的不适。每一次清理照料,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动作轻柔利落,最大限度维护着亲人的体面与舒适。
因气管插管留下的伤痕让妻弟吞咽困难,孙爱平便化身“人肉时钟”,一勺温粥慢慢喂下,再用温热毛巾轻轻拭去嘴角的残迹——一顿饭常需一小时。
这份深沉的付出,早已烙进亲人的心坎里。当记者采访孙爱平时,回忆起四年的艰辛与点滴进步,病床上的妻弟情绪骤然激动,喉咙里发出含糊的呜咽声,浑浊的泪水无声地顺着眼角滑落。“没事,没事,咱不哭,你看现在胳膊都能动了,多好……”孙爱平立即俯身,小心翼翼地、一遍遍轻拭去妻弟脸上的泪痕,动作间的轻柔与专注,如同安抚着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这无声的泪水,是他无法表达的千言万语,如同回应着孙爱平日日夜夜的守护——即使不能言谢,生命的律动与情感的流露,便是最深沉的肯定。
“身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心头刻着。妻弟的痛苦,家人哪能看他孤苦无依?”孙爱平声音低沉却坚定。四年来翻身、擦洗、喂药已成习惯,“只要他好受一点,能看到一点希望,累也值得。”工余打零工的收入全投入家用,他舍弃了自己的闲暇与爱好,经济虽紧,笑容却依旧从容。
凌晨的‘康复学习室’里灯光常亮,那盏灯不仅照亮了妻弟重新感知世界的微小可能,更像一座灯塔——孙爱平照料亲人的点滴细节在邻里间传递,孝老爱亲的朴素信念由此汇成暖流,悄然浸润着整个小镇的心灵土壤。那一次次轻柔的擦拭与安抚,连同病床上奋力抬起的手臂,共同诉说着超越血缘的坚韧与人间至情。(冯丽媛 王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