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草土壤科技公司牵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参与的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典型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会在蒙草种业中心举行。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国土空间规划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审阅相关材料并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项目组提交的成果达到任务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据悉,该项目主要围绕内蒙古草原矿区及所在流域范围生态系统“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等难点问题,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矿山治理技术标准编制、矿区生态大数据平台开发等工作,为内蒙古草原矿区生态建设与治理提供借鉴。

项目研发的草原矿区生态大数据系统,能提供全链条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实现治理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
项目形成可复制推广的12套各类型矿山修复技术模式,配套发展3套智能监测、模拟与预警技术体系;编制包括《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在内的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布论文42篇及1部专著。技术成果在贺斯格乌拉露天矿、乌兰哈达露天矿、胜利西二露天矿等多个矿山生态治理项目中广泛应用,推广应用面积达7.5万亩,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转化落实,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内蒙古方案”。

贺斯格乌拉露天矿排土场治理前后对比。
其中,在贺斯格乌拉露天矿排土场修复中,团队以“乡土植物+大数据”为支撑,应用内蒙古矿区生态修复配套技术、台阶平盘生态型分散隐蔽式雨水集约高效利用等技术开展生态修复,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曾经消失的昆虫、飞鸟等野生动物逐步回归,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胜利西二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前后对比。

乌兰哈达煤矿生态修复提升示范工程治理前后对比。
多年来,蒙草生态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创新草种科技寻求生态治理质效,专注打通从实验室到实地应用的转化路径,推动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机械创新等全链条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形成核心竞争力。下一步,蒙草生态将进一步聚焦“乡土种源保障”与“生态大数据导航”,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