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经济 > 会议活动

中国银联多措并举构建老年人防诈安全屏障

  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老年人安心消费、放心支付、舒心生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中国银联依托“AI+大数据”风险监测与拦截模型,持续提升技术防护水平。同时,持续开展反诈宣传,通过“科技+科普”方式,用心守护长辈钱袋子。

  新型骗局伪装升级  老年人易遭遇陷阱

  由于信息更新滞后、对新型支付方式不熟悉等原因,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老年人更容易被诈骗分子趁虚而入,尤其是在菜市场、超市、社区小店等日常消费高频场景中,各类新式坑老套路层出不穷,手段更加隐蔽、精准,让老年群体防不胜防。

  在实际场景中,虚假促销、诱导开通免密支付成为诈骗分子的常用套路。不法分子常常会伪装成摊主或热心人,利用“扫码领鸡蛋”“特惠清仓”“买一送一”等诱人噱头,诱导老人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借机窃取账户信息;更有甚者,以协助操作为名,在老年人手机上私自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卡内资金被反复盗刷。对此,中国银联温馨提示老年朋友:不要轻信突如其来的优惠,不随意扫码,不轻易让他人操作自己的手机开通支付功能,在线上支付时要仔细核对收款方信息。

  科技防控+科普宣传  以行动传递支付温度

  守护长辈的消费安全,已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对此,中国银联依托“AI+大数据”加持的风险监测与拦截模型,从2021年至今已拦截可疑交易2亿余笔,为持卡人资金安全加装安全锁。除了构建智能风控系统、强化技术防线外,中国银联还持续推动服务下沉,在全国多地将反诈知识带入街道社区。在上海、安徽等地,中国银联联合街道与社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适老化志愿服务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讲解电信诈骗、金融诈骗的典型特征,提醒大家谨慎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避免被诈骗分子利用。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讲解网络投资诈骗、“黄昏恋”杀猪盘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等常见骗局,提醒长辈们面对陌生电话要冷静、莫轻信、不透露个人信息。

  中国银联持续开展全民反诈宣传,积极参与“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等活动,通过反诈推文、高校宣讲等多样化形式,向社会公众科普反赌反诈基本知识,不断凝聚安全共识。此外,中国银联通过自媒体宣传渠道,用图片、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老年人“进得去、听得懂、记得住”,从而更轻松地掌握识骗、防骗技巧。

  未来,中国银联将继续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双线并进,织密支付安全防护网,筑牢老年人防诈安全墙,为老年人撑起反诈保护伞。

编辑:张雨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