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协同育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不仅是新时期音乐美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同时也与当代社会日益凸显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关联。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声乐教育中美育元素的渗透,努力提升区域美育水平和美学人才的培养实效。
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高校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工程,应注重建立完备系统的协同育人体系。因此,高校应树立统筹规划观念,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系统思维引领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将声乐教学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实践纳入声乐专业教学体系中,管理主体应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组织声乐教学、美育教育相关的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等组成专项教研团队,围绕高校声乐教学与美育教育协同实践工作开展系统调研、综合测评、深入交流和集中研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共同商议制定出高校声乐教学与美育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标准和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构建起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教研室及学生主管部门上下协同、通力合作的协同育人生态圈,明确领导工作责任制,助力协同育人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推进。统一思想认识,将协同育人工作融入组织宣传、队伍培养、绩效考评、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提升各参与主体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思想重视和实践自觉。明确培养定位,坚持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相结合,整体推进美育课程建设、课程美育建设和实践美育建设,不断增加美育元素在乐理课、声乐课、实践课等课程中的渗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培育善于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实践,组建具有协同育人观念和协同育人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立足人才培养工作,教师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关键执行者,其综合素养水平是协同育人工作能否取得预期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
组建素质全面、理念先进、技能卓越的现代美育之师。加强声乐教师美育素养的理论培训,邀请校内外“声乐教学+美育教育”协同育人领域的教育专家、行业能手、教学名师开展课程设计、艺术理论、资源挖掘、内容应用等线下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协同育人策略,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素质提升中心和能力提升平台,以云课堂的方式,为声乐教师美育素养提升提供必备的课程知识、教学资源、共享案例等支持,有效解决声乐教师在融合育人工作中理论储备与实践应用衔接不畅的问题。加强对声乐教师美育素养的实践锻炼。通过观摩会、工作坊、实践研讨、集体教研、集中备课等,促进优势资源、典型经验、经典案例等的互通共享,以互促互进、交流合作的音乐美育共同体助力学校声乐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组织开展“声乐教学+美育教育”相结合的实践采风、教学竞赛、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等专项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对声乐美育教学的使命认知、价值认知。
不断改进和优化创新方法与模式
声乐教学与美育教学的互融互促,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在音乐课程中渗透美育元素,增加美育元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高校强化声乐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美育贯穿声乐教学全过程,是高校践行美育精神、传承育人使命的集中体现。另外,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性的运用新兴教学载体将音乐美育教育打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响应音乐美育浸润教育。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也是提升美育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建设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课程。高校应在声乐理论课程中渗透音乐文化、音乐流派、音乐历史、音乐理论等内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音乐作品中内涵的美学表达和美学价值,实现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积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红色音乐文化等内容融入声乐理论课程中,让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声乐课堂中得以传承、发展、创新,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注重跨学科课程和交叉课程的设置。加强声乐课程与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不断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课程。将地方音乐作品、地方音乐文化等内容融入声乐课程体系中,以地方性的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歌词美、旋律美、腔调美、歌曲美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浸润,不断提升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打造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课堂。其一,高校声乐指导教师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专题音乐讲座、经典名作欣赏等形式,以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艺术世界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知、鉴赏、传承、创新能力。其二,声乐作品是传递音乐情感和审美取向的重要载体,透过音乐歌词、音乐曲调、音乐旋律,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和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和理想追求。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可注重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从而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尊重美、发现美和传递美。教师的演示示范也是声乐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演唱、身形、表情、动作、腔调、气息等诠释作品,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培养学生艺术感知、音乐潜能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其三,坚持理实结合,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协同育人实效。学生的声乐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是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舞台表演、舞台创作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将声乐表演带进革命老区、养老院、社区、工厂车间、中小学校、基层乡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其四,把握人工智能的赋能契机,创新和改进育人手段。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构建与声乐作品相契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创设集视、听、触等多感官联动的具身式学习环境,从而以融情入景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式、直观性地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语言表达、思想内涵、音乐氛围。并且,高校声乐指导教师还可利用人工智能的动作捕捉功能、智能评测功能、“智能语音教练”“数字虚拟人”等,对学生唱、演、创、编、奏等学习过程以及对学生的音高、音准、音色、节奏等给予实时指导和及时反馈,提升音乐美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助推声乐教学与时俱进。
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现状,尝试从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培育善于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改进与优化方式方法等手段作为切入点,以期提升高校协同育人实效,开展好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工作。(内蒙古民族大学 包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