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这片镶嵌在黄河“几字弯”顶端的沃土,被誉为“塞上粮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阵地。然而,千年流淌的母亲河在滋养万顷良田的同时,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隐忧——土地盐渍化。白花花的盐碱斑块如同大地的“伤疤”,侵蚀着土壤活力,威胁着粮食产能,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卡脖子”难题,盐碱斑驳的土地上,荒草丛生,风沙侵蚀,昔日“塞上米粮川”的荣光在岁月中黯淡。
面对这道横亘千年的生态与农业命题,一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科研劲旅,以“向地球深部要答案”的坚定信念,在荒滩深处耕耘科学梦想,助力盐碱地渐次苏醒,重焕生机。自承担“河套平原中段盐渍化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以来,这支由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等不同专业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扎根盐碱滩,深耕黄土地,运用系统性的地质调查与前沿科技手段,致力于破解盐渍化形成与运移的“地下密码”,为守护“塞上粮仓”、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三年磨剑,团队足迹踏遍千顷荒滩,用遥感天眼透视地层奥妙,靠双手丈量盐分脉搏,最终绘就盐渍化调查的生态图谱。

背包钻施工
明晰攻坚靶心
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核心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组将核心使命凝练为三大目标:一是查明盐渍化本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全面、精准掌握河套平原盐渍化土地的分布、类型、程度及动态变化;二是揭示形成机理,深入探究地表基质结构(尤其是关键层位)、地下水文过程、气候因素等多维要素如何耦合作用,共同驱动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异规律;三是提出盐渍化治理建议,基于本底与机理认知,提出结合区域水资源状况、土壤特性及种植结构的因地制宜盐渍化治理优化建议。

检查土壤样品
地表基质异质性对盐渍化的制约机制研究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安全,更直接作用于黄河母亲河的生态基底。实地观测与阶段性分析显示,河套区域的生态环境正悄然改善:曾经因盐渍化而干涸的水域重现生机,碧波荡漾;生态指标呈现积极信号——大雁等标志性候鸟回归栖息。科研团队的微观探索正串联起宏观图景:在巴彦淖尔市的重点研究区,团队对地表基质盐渍化成因与演变规律的解析取得关键进展,其成果为区域生态韧性提升与系统性修复奠定了科学基础。

介绍调查区地质环境
解剖典型区域
基于详实的盐渍化地表基质调查数据,团队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局部区域,黏土层与潜水位的空间耦合关系会对盐渍化会有较大影响。团队采用“诊脉式治理”策略,将多学科武器库融入河套盐渍化的战场。遥感影像如鹰眼般俯览全局,精准绘制地表基质盐分分布图。实地采样则如同细针穿线——成员们分片包干,钻取地层样品分析矿物结构,常为赶进度放弃午餐。“记得去年七月,我在烈日下连采30个点,差点中暑晕倒,”项目组成员王永亮分享道。经过团队调查研究得到:当黏土埋深当高于潜水位时,黏土孔隙抑制盐分毛细上升(毛细屏障效应),盐分聚集其下,地表盐渍化轻;而当与潜水位一致时,黏土层形成隔水层,导致上层滞水形成(灌溉+自然隔水)。在半干旱区(蒸发>降水),滞水强烈蒸发持续输送盐分至地表,且黏土层阻碍盐分下淋,形成“蒸发-积盐”正反馈,加剧局部地表盐渍化。该成果精准揭示了河套灌区盐渍化的核心成因机制,为区域盐渍化地表基质调查及盐渍化调控策略制定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提取土壤样品
传承光荣精神
淬炼于艰苦的团队之魂,辉煌成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坚守。
这种付出,在生态地质调查室各项目负责人身上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被具象化:一个奇妙的规律在他们身上流转——每位都在孩子呱呱坠地之年,肩负起重大项目负责人的重任。当新生命最需要父亲陪伴、妻子最需要丈夫支撑之时,他们却因项目的召唤,不得不踏上远征,将背影留给家人。他们的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嗷嗷待哺的婴孩与家庭的重担,更是关乎国家资源命脉、生态安全的项目使命。这份在人生特殊节点上对“小家”的割舍,正是“大家”所需的无言担当,是团队之魂在个体身上最深刻的烙印。

土壤剖面调查
团队的核心工作始于黎明前的寂静。项目负责人邰苏日嘎拉,一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年轻地质工程师,清晨五点便带队出发。在河套平原核心调查区,他回忆起一次难忘任务:去年夏天,雨水连绵中,队员们在泥泞盐滩铺设采样点。团队成员张栋,坚持背着沉重的工具包跋涉,靴子深陷泥沼,雨水模糊镜片,类似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奠定了盐渍化机理研究的坚实基石。
这支盐渍化地表基质研究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三光荣”精神。夏季烈日灼灼,地表温度较高,为了抢抓野外调查窗口期,队员们身着被汗水反复结晶的工作服,如同背负着移动的“盐渍图鉴”,在沉重的采样设备下,日复一日丈量着泛白的盐碱滩涂。
站在新的起点上,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前沿的方向:从运用“星空地井”技术为大地做精准的“地球CT”,到基于地质认知开出“土地诊疗”的精准处方,呼和浩特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室盐渍化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以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助力河套平原盐碱荒滩渐次苏醒,重新焕发出“塞上米粮川”的勃勃生机,这支新时代的“地质铁军”用实实在在的成果,生动践行着“守护耕地红线,端稳中国饭碗”的庄严承诺。
他们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黄河岸边的盐碱地上;他们的智慧,融入了河套平原丰收的麦浪与葵海中。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他们正以地质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持续书写着属于地质人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姚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