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通辽市民李女士打开“通辽市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点击“智能导办”入口,“数字人”助手“政小通”的身影即刻跃上屏幕。随着问题输入,短短几秒,一份清晰的办事指南便呈现眼前,材料清单、办理渠道乃至政策原文链接一应俱全。“以前咨询要反复打电话或跑好几趟大厅,现在动动手指就一目了然!”李女士感慨道。
这背后,是通辽市践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的新成果。作为接入DeepSeek大模型打造的本地AI助手,“政小通”智能导办系统已在手机端、PC端同步上线,提供全天候、全领域的权威政策解答与办事引导。系统涵盖1.7万条政务办事指南,覆盖医保、社保、公积金、企业开办等40余个领域,对700多项高频事项实现“秒级响应”。该系统还与“政小通”直播直办服务联动,构建起“直播直办+智能导办”的线上服务矩阵,真正实现了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在服务创新的同时,通辽市也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今年1月,在国家《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GB/T 44888—2024)出台后,通辽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迅速开展评估,仅用2个月便以96.67%的高符合度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该项评估的政务服务大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便捷的政务服务,不仅提升了企业群众的办事满意度,更夯实了高效营商环境的硬支撑。而数字化力量也正从城市的办事窗口,延伸至广袤的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注入智慧动能。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万亩数智化农场示范基地,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科技范儿”:北斗系统精准导航,无人机巡田采集数据,立体式监测感知作物长势,智慧农机装备有序作业,智能系统按需灌溉……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产流程,已实现全程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
当地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智慧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管理,不仅每亩玉米节水超过30立方米,还显著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成本,推动产量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通辽市紧紧围绕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建设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近1500万亩。今年,通辽市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数字经济与本地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编制发布了“中国·通辽黄玉米指数”“中国·开鲁辣椒指数”和“通辽肉牛价格指数”三大产业指数,涵盖价格、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品牌培育与产业景气等多个维度。这标志着通辽农牧业正式迈入“以数赋能、以质取胜”的发展新阶段,在产业数字化、品牌化、标准化进程中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数字技术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正在塑造着现代化“新农人”的形象。这场深刻的变革不止于田野,更已深入工厂车间。
在内蒙古创新轻量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智慧生产车间,一台台机械臂灵活舞动,将合金铝棒精准加工为产品用料。经过全自动切削、打磨、抛光、检测等多道工序,铝型材被转化为汽车车身结构件、电池托盘等高附加值部件。
企业生产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数字化智慧车间,实现了机械化全流程自动生产。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铝合金车身还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助力交通工具迈向绿能化。依托智能化控制系统对设备状态与产品质量实时监控,整体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了30%。
这一转变,正是通辽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生动缩影。在数字化浪潮驱动下,全市工业正奋力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从“一网通办”的政务大厅,到无人值守的智慧农田,再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智能工厂,数字的脉搏正在通辽的每一个角落强劲跳动。这场以数字化驱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已成为通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通辽市将持续深化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拓展数据要素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全面释放数字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与驱动作用。一个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数字通辽”正加速而来,为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动力。(记者 薛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