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经济 > 聚焦•中铁六局呼和铁建

达茂旗以高效交通网络滋养百业兴旺

  从首府呼和浩特向北出发,抵达境内最近的那片草原——希拉穆仁草原,其空间距离正被一条路重新定义。10月16日,随着省道311线神鹰宏浩至希拉穆仁段最后1.7公里“断头路”的贯通,这条困扰群众多年的旧路正式升级为一级公路,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更如同一条激活血脉的纽带,将城市与草原、传统与现代紧密串联,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路”与“发展路”。

  这1.7公里,是包头市达茂旗“十四五”期间交通建设成就的微缩景观,也是其发展哲学转变的生动注脚——道路的价值,已从解决“有没有”的连通,升级至定义“好不好”的赋能。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达茂旗公路总里程达3961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逾3327公里。“十四五”期间,达茂旗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68公里。2025年,达茂旗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投资30495万元,新建续建农村公路184.7公里。

  全旗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1.6%,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形成了以国道210线、335线、331线和省道211线、104线为主动脉,连接呼包二市、直通中蒙边境、连通友邻地区、辐射各苏木乡镇、延伸嘎查村的路网新格局。这也意味着: 每一个村落都从孤立的端点,融入了区域发展的循环网络。路,不再是单纯的交通设施,而是产业、信息与机遇流动的“第一现场”。

  达茂旗的雄心,不止于内部联通。作为对蒙开放的重要窗口,满都拉口岸正经历一场从“过货通道”到“模式创新策源地”的深刻变革。全国首条集装箱模块化双挂汽车列车试点线路的投入运营,开创了国内新能源重卡牵引双挂车联运的先河,输出的是一套可复制的“包头方案”。与此同时,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车即将上岗,智慧口岸平台加速整合数据,共同构成了一套提升跨境物流效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满都拉口岸的蜕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通路革命”。它跳出了过去比拼仓储容量、通关速度的“硬件竞赛”,进入了构建新型跨境物流生态的“软件赋能”阶段。截至9月底,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同比上涨26.4%,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发展质态的飞跃,标志着“通道经济”正在向组织资源、定义流程的“枢纽经济”跃迁。

  如果说路与口岸的升级是在二维平面上做文章,那么低空经济的布局,则是达茂旗为发展开辟的“第三维度”。

  在达茂旗,无人智能系统研练基地的建成,将辽阔空域转化为一个强大的“创新磁场”。它吸引的不仅是无人机,更是背后的技术、人才、资本与高端产业生态。从“低空+物流”的精准投送,到“低空+旅游”的独特体验,再到“低空+研学”的人才培养,达茂旗正在将空域资源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可编程的“低空操作系统”。从这里起飞的,不仅是无人机,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可能。这片曾经定义“远方”的天空,正被编程为赋能百业的“新基建”,成为北疆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当下,行驶在这条新贯通的道路上,脚下是宽阔平整的沥青路面,达茂人心中是对未来图景的无限遐想。 随着“十五五”规划徐徐展开,达茂旗的规划显现出从“项目思维”到“生态思维”的深刻转变。其规划不再是道路里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干线网”、“基础网”、枢纽站场、低空经济的系统性耦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达茂旗计划实施的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意在强化路网与经济要素的化学反应;推进“公转铁”与谋划跨境铁路,是在更大的格局中定位自身的通道价值;而发展多式联运、赋能低空经济,则是在构建陆空协同、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产业生态。

  真正的现代化,是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达茂旗的谋划,核心在于通过交通的“万物互联”,催化产业、民生、开放的“万物生长”。它要打造的,不是一个交通网络,而是以高效流通为基底,滋养百业兴旺的繁荣生态。

  从呼和浩特出发,通往最近草原的路已畅通无阻。而达茂旗的征途,则指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在这里,一条路的尽头,连接着无人机划过的天空;一个口岸的繁忙,链接着全球经济的脉搏。这短短一段路的延伸,不仅是地理断点的弥合,更是一个区域发展哲学的深刻转向——达茂旗正以路为笔,以空为卷,重新绘制北疆的经纬,讲述一个从“通道”跃向“支点”的生动故事。(本报记者  蔡冬梅)

编辑:付晓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