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内蒙古产粮大市呼伦贝尔的2500万亩粮田迎来丰收。
10月13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530余万亩大豆进入集中收获关键期。走进红彦镇克拉斯种植家庭农场的豆田,金黄的豆荚缀满枝头,微风卷起阵阵豆香。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田间地头尽是丰收的忙碌与喜悦。

“今年农场种了1.2万亩大豆,刚开镰就见好势头,亩产预计230到260公斤。”农场负责人刘长忠指着一台大型设备介绍,为提效减损,他们引进了内蒙古首台克拉斯8700收割机,日作业能力达1500亩,机收损率控制在1%;搭配克拉斯4500大马力拖拉机,从春耕到秋收整地效率显著提升。

丰收的背后,是科学种植与土地养护的双重发力。莫旗长期探索高效土地管理模式,大力推广玉米大豆轮作、大垄密植、秋季深松整地等技术,实现精准播种;在大豆苗期、初花等关键节点,通过肥料喷施、无人机“一喷多促”、机械除草筑牢生长根基。“耕地是根本,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地力提升放在首位。”刘长忠说,农场坚持用地养地结合,精准施肥、绿色防控,选种只挑国家推荐的高油高蛋白品种,既保质量又稳产量。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莫旗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达537.09万亩,预计总产80.5万吨,较上年增长6.06%。

同样的丰收图景,也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田野上铺展。那吉屯农牧场第一作业区里,约翰迪尔760、770收割机穿梭在豆海中,金黄的豆株被快速采收。粮食入仓的同时,秋整地、秸秆还田同步推进——秸秆粉碎还田与深松整地结合,既提升耕地质量,也践行了绿色农业理念。(本报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张东阳 郑明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