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经济 > 经济要闻

全国首个高寒长距离集中供热工程试运行

  近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集中供热工程开始试运行,该乡成为全国首个高寒长距离集中供热的民族乡,64.2公里供热管网织就“温暖网”,彻底改写当地900余户农牧民的冬季生活。

  项目从2023年启动到2025年投用,3年间施工团队始终与高寒角力。面对冬季最低-40℃的极寒天气、夏季不足4个月的有效施工期,以及牧民居住分散导致的管网敷设难度,建设者们创新施工方案,在草原深处精准铺设64.2公里供热管网,同步配套建设56.1公里供水管网。其中,“供热与供水管网同沟敷设”技术更是破解了高寒牧区的“用水痛点”——利用供热管道余热为供水管伴热,让以往一到冬天就冻裂的水管“温暖运行”,实现17.23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内“取暖、供水”双稳定。

  暖起来的不仅是屋子,更是牧民的心。在该乡幸福互助养老院,29位老人率先享受到这份温暖。以前自烧锅炉“时冷时热”的房间,如今恒温舒适。71岁的杜金柱老人穿着薄衫打理窗台绿植,笑着说:“以前冬天屋里冷得不敢脱外套,现在穿短袖都不冷,家里干净没煤灰,日子比城里还舒坦!”伊兰嘎查的玲玲大姐则算清了“经济账”:“以前160平方米房子烧煤取暖,一年得花7000多元钱,还怕煤烟中毒,现在3000多元钱就够了,省钱又安心!”

  生态账同样亮眼。据测算,集中供热替代分散燃煤后,每年可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240余吨,使得这片草原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真正实现“暖了屋子、护了生态”。

  “这是民生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工程。”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党委书记金志刚表示,集中供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为当地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开新空间,其建设经验更可为全国同类高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复制模板”。 (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姜楠  志伟)

编辑:付晓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