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声隆隆的田间,金色豆粒顺着封闭式传输带涌入钢板仓;北斗导航屏幕上,毫米级播种轨迹精准覆盖每一寸土地;粮情巡检车穿梭仓内,温湿度数据实时联动风机调节……10月20日,在位于呼伦贝尔南麓柴河月亮小镇的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的丰收图景里,“科技感”取代了传统农耕的“靠天吃饭”,这个曾因年均积温不足1900℃、被视作“大豆种植禁区”的地方,正用智能技术书写寒地农业的新答卷。

“过去牛拉犁、人撒种,苗齐不齐全看经验;现在北斗导航+智能播种机上阵,株距、行距误差能控制在毫米级。”该公司农牧科技部部长胡新明介绍,种植环节的科技升级,从源头解决了寒地大豆出苗率低的难题。不仅如此,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还能实时监测大豆长势,一旦发现缺肥或病虫害迹象,便会自动生成植保方案,精准喷施农药与肥料,让每一寸土地的养分都用在“刀刃上”。
进入收获季,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智能大脑”更显威力。机身加装的籽粒流量传感器,能实时统计收割产量,同步生成亩产分布图。“智能清选+快速入仓”模式下,大豆经风筛清选机除杂后,通过封闭式传输带直入钢板仓。仓储环节采用轨道式粮情巡检车,搭载温湿度传感器与检测仪,联动轴流风机智能控温,使霉变率低于0.3%。科技应用让亩均能耗降低18%,测产效率提升8倍。
从种植到收获再到仓储,全链条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绰尔河农牧场的大豆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平均亩产从过去的170斤提升至349.7斤,最高单产更是突破458斤。公司以“品种筛选+技术集成+装备升级”为核心,用科技破解寒地种植瓶颈,不仅让“禁区”变“粮仓”,更为内蒙古高寒农区探索出一条“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路径。(本报记者 李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