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田野里的收割已近尾声,各类作物被陆续归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曾经,因为黄河水泥沙含量高、水质不佳、井灌区域稀少、土地盐碱化的先天短板,这片土地也经历了农业歉收之痛。

如今,当地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井黄双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等多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更让“节本增效”从愿景变成了沉甸甸的丰收现实。
在二道桥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科技赋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的设备与技术。针对黄河水含沙量高、难以直接用于滴灌的痛点,节水设备搭载的直滤系统能高效过滤黄河水中的泥沙与杂质,并精准配比肥料,让昔日“难用”的黄河水,摇身变成可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的“营养液”。无需大规模土建施工,就能快速搭建灌溉系统,解决了传统灌溉设备“落地难、成本高”的问题。
“过去浇地施肥靠人工,一亩地得三四个人忙一整天,现在只要在设备上按下开关,滴灌带就直接把水和肥送到农作物根上,不仅省了人工,还能实时监测生长情况。”二道桥镇种植户王建国对记者说。
为进一步提升灌溉效率,杭锦后旗对节水设备进行了改进,推出了撬装式泵站,这种泵站集成度高、安装便捷,集成过滤、施肥、输水功能,安装周期缩短至3天以内,可根据农田布局灵活移动,实现了灌溉系统的快速搭建和高效运行。据统计,亩均灌溉用水量较传统漫灌节水50%以上,亩均施肥量减少至35公斤,节肥30%,节省人工成本40%,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节水、节药、节肥、省人工”与“保产量、提品质、护生态”的多重效益。(本报记者 薛来 实习生 于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