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设计类金奖










作品名称:
各“界”精英前来报到——我们来自呼伦贝尔农垦!
作者:蒋芳 刘玉涵
文字类金奖
呼伦贝尔农垦:以“红色初心”“绿色耕耘”筑“北疆粮仓”
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有个“从0到1”的奇迹。
70多年前,老一辈农垦人攥着磨得发亮的镐头,在荒草没膝、冻土层厚达1米的“不毛之地”,埋下了“建良田”的第一颗种子。
屯垦戍边,唤醒千古荒原。一人一镐、一锹、一锄,开荒原建良田。如今,这里已成为年产粮超百亿斤、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北疆粮仓”。
从“荒原屯垦”到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高寒地区规模化垦荒种植的先驱之一。
1954年,呼盟牧场筹建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呼伦贝尔农垦事业正式起步。
1958年,大批转复官兵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呼伦贝尔开荒建场,为规模化种植扎实“种”下稳固根基。
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伦贝尔农垦)实现营业收入54.07亿元,实现资产总额达124.90亿元。
时光流转,屯垦的故事从未褪色,只是添了新的篇章。
从“人扛牛拉”到“99%田间综合机械化”,从“靠经验种地”到“5G智慧工厂”实时监测,呼伦贝尔农垦人始终带着拓荒时的那股韧劲,在时代浪潮里迭代奋进。
就像种子总要冲破土层才能向阳生长,他们在岁月的淬炼中,把“守土安粮,育土成金,强垦惠民”的使命,熔铸成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的坚实行动,坚定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那些刻在基因里的坚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土地的敬畏、对使命的忠诚、对品质的执着,在一代又一代农垦人的血脉里流淌,从未改变。
“从2.8到30000”
呼伦贝尔农垦起步时,连台像样的犁都没有。最初的“蓝图”,不是机器绘制的精准线条,而是艰苦奋斗的第一代农垦人用一双双磨出厚茧、冻裂口子的手在北疆冻土上勾勒出的希望。没有计算器辅助,没有智能设备帮忙,全靠农垦人用握在手里的镐头与铡刀在2.8万亩冻土上一镐一锄“画”出来。
几个春秋,寒来暑往,“闭门不出”扎在田间牧场成了农垦人那时的常态。回望当年,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前辈们较真的劲——
为摸清犊牛习性,鲁凤兰白天追着老工友问细节,晚上就着油灯把“喂料时间”“病牛征兆”记满小本,连奶温差几度都要反复试;王桂花学开拖拉机,没有师傅,只能趴在满是油污的机身旁摸零件,夜里在煤油灯下翻手册。笔记上的每一个符号、每一组数据,都写得工工整整,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彼时没有智能监测设备,想让犊牛成活率提上去怎么办?鲁凤兰就24小时守在牛舍,病犊站不稳,她就拆了自己的棉袄裹上去,顶着风雪跑十几里路找兽医。想让拖拉机精准开荒怎么办?王桂花就用脚步量行距,脚底板磨出泡就垫上布条,一遍一遍校准,直到犁出的田垄像用尺子量过般整齐。凭借这样的“土办法”,鲁凤兰养的犊牛成活率达99%,王桂花开的拖拉机在荒原上“画”出了第一条规整的田埂。
当年农垦要从“人拉牛耕”向规模化发展迈进,每一步都浸透着农垦人的拼劲。没有机械搬运队,就肩扛着铡草机、手抬着播种器,踩着没脚踝的冻土往新牧场挪;寒冬里牛舍漏风,工友们就用泥糊、用草堵,冻得手指僵硬也不停歇。正是这份“玩命”的坚守与付出,化作了呼伦贝尔农垦成长的养分,让它同每一粒种子一样,在岁月里汲取力量,拔节向上、蓬勃生长。
如今的这片土地,从最初的2.8万亩种植区发展到30000平方公里的施业区,壮阔无垠;24个现代化农牧场公司星罗棋布,3个产业化集团贯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600万亩耕地上,智能农机循着数据轨迹奔忙;1000万亩草场上,成群的牛羊如流动的画卷。
变的是发展的模样,不变的是刻在农垦人血脉里的精神——是“守土安粮”的担当,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是“育土成金”的智慧,让昔日荒原变成今日粮仓;更是“强垦惠民”的初心,让发展的红利稳稳落在千家万户心头。
“242.56亿”
如果说祖辈的农垦人是用铁锹丈量土地,那么父辈们就是用科技耕耘未来。
当首台全英文操控的巴西自走式喷药机进驻特泥河农牧场时,初中文化的闫顺利没有退缩。可面对那一摞厚厚的全英文《操作指南》时,却感到非常茫然。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术,他整天泡在车里,揪着身边的大学生技术员和来场指导的厂家人员一页一页地翻译手册内容,再记录下来。如果遇到直译不准确的内容,他再结合实践操作重新标注。就这样,一本5厘米厚的《操作指南》,硬是让他翻成了3倍的厚度。
如今,闫顺利在农垦战线已经走过了38个春秋,大家都喊他“闫老细”,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的“农垦发明家”。他开过联合收割机、胶轮车、喷药机,懂机械原理、会维修、会电焊,工作经验丰富。
虽然不善言谈,但闫顺利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机车台账,遇到问题爱琢磨,不怕吃苦,对新鲜事物有一股钻劲。38年间,带领团队完成100多项技术改造,让传统农业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2025年,他戴上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成为呼伦贝尔农垦的又一面“旗帜”。
这份“较真到极致”的匠心与坚守,最终沉淀为呼伦贝尔农垦的品牌底色。它不是悬于墙上的标语,而是“苍茫谣”车间里不变的“笨榨”工艺标准——始终执着于物理压榨的“笨功夫”,不添一丝化学制剂,不省一道提纯工序,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以最质朴的工艺锁住农作物的本真醇香。
“苍茫谣”芥花油,始终坚持物理压榨,拒绝任何化学添加,最大限度保留油中活性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2.8%,芥酸含量低于2%,远优于传统菜籽油20%—60%的芥酸含量。
2025年世界品牌大会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上,集团的母品牌“呼伦贝尔农垦”及旗下知名子品牌“苍茫谣”再传喜讯——连续三年荣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其中“呼伦贝尔农垦”品牌价值评估为242.56亿元,位列第372名;“苍茫谣”品牌价值评估为82.79亿元,位列第487名。
今天的呼伦贝尔农垦,已建成了百万亩绿色种植基地,培育出“苍茫谣”芥花油、三河牛、夏日等广受认可的品牌。尤其是“苍茫谣”,从草原走向全国,成为健康食用油的代表之一。它的背后,是农垦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对“绿色、安全、健康”承诺的坚守。
“游牧起源”
辽阔的草原是呼伦贝尔羊肉最好的“底色”。这里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每一只羊都喝着河水、吃着天然牧草长大,这份“绿色基因”被“游牧起源”牢牢锁住。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引领下,集团推出“游牧起源”溯源羊系列产品品牌,已初步建成覆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溯源体系,可实现从出生、防疫、养殖、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溯源,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随着“游牧起源”品牌的发布,呼伦贝尔畜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全链共赢”,真正把优势产业的红利送到了牧民手中。
“以前就知道自家羊好,可咋让外人认可是个难题,卖羊时更犯愁,不清楚市场价,还怕被压价,一年的辛苦钱总没个准数。”新巴尔虎左旗牧民吉日嘎拉图说。如今,依托“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游牧起源”的产品覆盖线上电商、线下门店、礼品团购等全场景。旗下17万只溯源羊,每一只都带着草原的纯净标签,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到完整的“羊档案”。吉日嘎拉图家的羊纳入品牌后,每只都能卖出好价钱。他开心地说:“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养羊也更有劲了。”这种“优质优价”的机制,不仅把“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的名片擦得更亮,也让牧民真正享受了产业升级的实惠。
在呼伦贝尔,“游牧起源”不只是一个品牌符号,更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用科技唤醒传统、以担当守护草原的生动实践。
守护
呼伦贝尔农垦,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始终坚守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初心和使命,在这片广袤的沃野田畴间,以汗水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锚定“绿色发展、科技兴农、产业融合”路径,从特色产业筑基、优势产业提效、智慧产业赋能三端发力,不仅守好了北疆“粮仓”,更让地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交出了一份新时期国企担当的优异答卷。
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农垦将继续秉承“守土安粮、育土成金、强垦惠民”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智慧产业建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向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农垦企业目标不断迈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作者:阎蕾 王爽 郭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