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四书之首,收集、记录孔子及其门生的言语、思想。孔子思想以其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及乐观的人生理想跨越时空的界限,突破语言、种族与宗教的藩篱,得到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成为儒家永恒的经典。《论语》中所记录的师生互动及师道传承颇也意趣深长、耐人寻味。
孔子与颜回的师生情有多深
孔子谈到他的学生时,对其中的一位特别地肯定,那就是颜回。“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篇第九)意思是与学生谈话而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颜回吧!说明颜回不但专心听讲,同时能够领悟道理,加以平时努力实践,才能保持长期不懈。“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第九)意思是说只看到颜回不断地进步,从未见过他停下来过,可惜他已经死了!反言之,如果颜回还活着,成就将是不可限量的!以致当鲁哀公问到孔子学生中谁爱好学习时,孔子回答说:“有颜渊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亡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第六)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不贰过,重在对待别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贰过,重在克己,即所谓“日新又新”,两者都表现出高度的德行修养,充分体现出孔子教学体系中“好学”首要是德行的宗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再如:“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说颜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以致孔子反复称赞颜回的德行真好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成为两千多年来君子之行的最高风范。
关于颜回跟随孔子学习的心得体会,子罕篇中记载,颜渊讲到老师时,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习,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他以文化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随老师时,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这些体会高度体现出孔子教育方法的神妙莫测,展现了对生命兼顾全方位的观照,如何引导学生由知识迈向智慧这及其重要的一关。
孔子颜渊师生形同父子。先进篇第十一中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颜渊后来才赶到,孔子说以为他遇害了呢,颜渊说,老师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在古代的观念中,父母健在时,子女不能轻易冒险,更不必说先死了。颜渊视老师为父亲,若老师有了不幸,则世仇亦不共戴天,将为之伸张正义,死而无悔。
先进篇中的两段记载,颜渊不幸早亡,孔子悲恸至极,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颜渊死了,孔子悲痛无以复加,反复叹息:“哎呀!天要灭亡我呀!天要灭亡我呀!”因为哭得太伤心,跟随在旁边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吧!”孔子说:“我有过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为谁过度伤心呢?”孔子为颜渊而恸,也为自己的理想无法传承而恸,为天下少了圣贤之才而恸。
古代师生如父子,孔子与颜渊是典型的例子。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孔子坚决地反对,制止说:“不可。”坚守礼义,践行师生共同追求的道德操守,这应是孔子对颜回最真诚的悼念。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列名于“德行科”第一。小孔子三十岁,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得年四十一岁。颜回去世的那年,孔子七十一岁。
孔子对子路的教诲有多少
《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个个性格突出、个性鲜明,其中一位嫉恶如仇,行事鲁莽,是时常当面质疑老师,提出反对意见的学生,也曾受到孔子比较激烈的回应,那就是子路。
子路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篇第十一)子路安排子羔担任费县县长。孔子说你这样做是害了这个年轻人,子路反问说有百姓和各级官员,也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孔子说这就是他之所以厌恶能言善辩者的缘故!为学本来不限于读书,子路的说法没有错,但是年轻人不读书或者读书未成,就投入实际政事,所学有限,难免会犯错。子路本来不善言辞,在此却说出这么一番道理来,引来孔子一番直接的教训。
子路篇第十三中记载,子路去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问孔子说假如卫君请他去治理国政,他先要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了!子路说您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引来孔子正色道:“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接着引出关于“正名”重要性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至理也由此而来。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第十一)是说在一次师生聚会时,看到学生们各有所长的姿态,开始孔子很高兴,当突然看到子路刚强又好勇的样子,不免为他担心,叹道:“像仲由这个样子,恐怕将来不得善终。”这个批判确是含有高度的预见,后来子路果然卷入卫国父子争位的乱局,不幸遇害。
子路,姓仲名由,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列名政事科,“孔门十哲”之一,去世的那年,孔子七十二岁。
孔子对宰我的批评有多重
宰我,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列名“言语科”的学生。在《论语》中,他每次出现都以来孔子的深切的教诲。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侑篇第三)鲁哀公问宰我有关社主用木的事情,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紧接着又加了一句说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要使百姓战栗”。孔子一贯推崇周礼,听到这样的话,非常吃惊,一时无法以理喻之,直接打断宰我道: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释,过去的事不能再劝阻,从前种种也不能再责怪了!既往不咎、盖棺定论,过去的朝代及人物已成历史,绝不可进行轻易的评价,否则岂不陷入一面之词的悖论?更何况随意地揣测指摘呢!
发现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篇第五)宰我是言语科的高材生,想必很容易言之有理,使孔子以为他可以言行合一,事实上却未必如此。与现代不同,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代,除非生病,否则白天睡觉就是志气昏沉怠惰的表现。白天睡觉,宰我昏惰如此,孔子气愤异常,“朽木不可雕也”的责骂成了两千五百年来老师对不求上进的学生最大的不满。
雍也篇中记载,一次宰我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请教孔子说如若对行仁义之道的人说“井里有仁可取”,这个人会不会跳下井去取呢?孔子严厉地告诉他,对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不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污蔑他分辨不清道理!无论宰我是误解了“杀身成仁”的道理,还是有意取笑“行仁之道”,孔子对他的反驳与批评确是坚决有力、一针见血的。
宰我觉得三年守丧的期限太长,与孔子讨论应缩短为一年。孔子问他:“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说:“安。”孔子说道:“你心安,那你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的再好也不觉舒适,所以才要守孝三年,等待哀伤慢慢淡去。现在你既然心安,那你就去做吧!”(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离开后,孔子不无悲哀地叹道:“予没有真诚的情感啊!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的父母也曾将他抱在怀中照顾三年的啊!”宰我对守丧三年的质疑,只考虑了对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照,却因为忽略了人的内心的真诚情感需要,遭到老师严厉的批评和坚决的否定。
《论语》中的师生是严肃正统的,也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可以对老师提出尖锐的意见,老师的回应也是亦师亦友、自由平等的。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或许是南子想要孔子帮忙参政,又无真心任用之意,使子路记起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教训而无法释怀,或许是卫灵公的这位夫人身份太高,名气太大而让子路感到不快,于是公开对孔子表示不满,受到学生质疑的孔子指天发誓说,我如果做出什么背理的事的话,就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有几个学生跟随孔子多年,自我感觉长进不大,于是集体对老师进行了调侃,说老师没有倾囊相授,有所保留。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篇第七)孔子急得又近似发誓地说,你们几位学生以为我有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起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在涉及师生高下的比较时,一次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啊,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篇第五)孔子一语肯定两位学生,确定学生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正如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不少学生在当时已知名天下。孟子所谓人生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应当就是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所体验到的快乐吧。(注:本文刊于《包头日报》2023年9月24日)
(作者为包头市政协机关纪委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