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现录《诫子书》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文字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是用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用简朴来培养高尚的品德,没有做到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没有做到潜心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潜心专一,才干必须要经过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成就。放纵、轻浮就不可能振奋精神、精益求精;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样,年龄会同时间一起飞驰而去,意志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逝,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接纳。到那时悲戚地困守简陋的房屋,再后悔蹉叹也来不及了。
信中,诸葛亮突出“静”与“躁”的关系,并加以阐述和发挥,讲明成学修身要静的道理,同时指出躁的危害性。两相对照,论述有力,观点鲜明,道理深刻,信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乃千古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心口传诵,今天读来仍能发人深省。
纵观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相当一些人难以保有淡泊的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充斥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不能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学习知识填充头脑,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心里长了草”——学习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最终学无所成。有这样一些人,刚学有小成就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天下老大唯我独尊,实际上是半瓶子水在晃荡;有的人刚刚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就以文学大师自居;有的人刚在荧屏上露面,就冠以影视明星、歌唱家、表演家、艺术家的称号。
有人说,在名利世俗的诱惑和浮躁急流的裹挟下身不由己,难以潜心于读书做学问。这使我想起了成语“割席断交”的由来。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戴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由于管宁学习专一,不浮躁,学有所成,后来成为三国时期的名士。而华歆由于“贪财”“虚华”,不甘寂寞,华而不实,一生平淡无为。
综上所述,读书做学问需要的是持恒和痴情,最宝贵的在于耐得寂寞甘于宁静,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唯有耐住寂寞,静心修为,才有破茧成蝶、羽化成仙的时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诚哉,斯言耳!(作者王世明为巴林左旗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