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经济 > 推介

小杏子成了大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包头市土右旗沟门镇大雁滩景区,一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金黄的杏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果香。

  “我的采摘园里种了金杏、白杏和沟门大杏,现在金杏熟了,每周末能接待100多名游客,今年每棵杏树的收入预计在3000元左右。”西湾村果农李强满脸喜悦地说。

  为了发展旅游采摘,沟门镇西湾村党支部引导果农成立合作社,对采摘园建在哪儿、多大规模、种什么果树等进行规划引导,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改良,实现压茬采摘。

  “像这样的采摘园全镇有216个,种植杏、桃、梨等多种水果。”沟门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刘龙忠介绍,“其中,杏的品种最多,每年5月到7月不同品种的杏相继成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带动25户低收入家庭增收。”

  近年来,沟门镇立足做大做强杏产业,着力破解鲜果保鲜期短、皮薄运输不便、杏果衍生产品少等问题,规划发展果品深加工产业。去年,该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接,引进专业人才,建成金杏科技小院,开发了杏汁、杏脯、杏酒等产品,成立了果品深加工厂——内蒙古喜遇果食品有限公司。

  内蒙古喜遇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威介绍,果品深加工项目投资1200万元,年产量为5000吨,可加工果饮、果酱、果脯、水果罐头等多种产品。“企业+党支部+合作社+果农”的合作模式,带动了农户增收,助推了果品产业升级。

  沟门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组织牵头改良扩种、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方式,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文旅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现在,沟门镇的杏远近闻名,富有田园风光的西湾村更是被评为自治区第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实现了从“小村庄”到“大景区”,从“小买卖”到“大产业”的转变。(陈春艳)

编辑:马丽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