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走进通辽市开鲁县大榆树镇古榆农业生态园,一栋栋现代智能化温室大棚成方连片,蔚为壮观。
工人们粉碎食用菌培养料发酵所需原料。朱丽杰 摄
在古榆农业生态园二期工程的施工现场,工人正在粉碎食用菌培养料发酵所需的原料。吉林省艺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务部负责人宋连争介绍,目前正在进行平菇、鸡腿菇、榆黄蘑等培养料的发酵,主要利用玉米瓤、麸皮、豆粕及微量元素做成的综合配方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间约为6至7天。“当发酵好的培养料温度降到30度以下,就可以装袋了,30天以后发满菌就等着出菇了。”宋连争说。
宋连争(左一)介绍食用菌培养料发酵原理。王帅 摄
2023年,开鲁县大榆树镇争取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采取“政府+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吉林省艺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规划建设了古榆农业生态园。园区总占地面积327亩,其中设施农业温室面积167亩,建设蓄热节能日光温室37座,包括一期工程10座、二期工程27座。
“目前一期棚子里有黄瓜、草莓、西瓜、甜瓜等品种,黄瓜已经上市了,主要销往通辽,甜瓜和西瓜等预计元旦前后上市;二期棚子中有6栋是文旅棚,主要种植南方的蔬菜和水果,像无花果和空心菜等,剩下的棚子全部用来种植食用菌,一般在春节前能上市。”大榆树镇古榆农业生态园技术指导李树军说。
开鲁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增收、农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引导农户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推动设施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绘就蓬勃发展新图景。
这边大榆树镇设施种植硕果累累,那边黑龙坝镇设施养殖也“呱呱叫”。
在黑龙坝镇忠厚村,18栋日光温室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给冬日田野增添无限生机。不同于普通温室,它不种菜,而是养殖名贵中药材——蟾蜍。
“我们养殖的品种叫中华大蟾蜍,蟾皮、蟾衣、蟾舌、蟾肝、蟾胆、蟾酥以及干蟾都是名贵中药材。”公司养殖部负责人张宇说,中华大蟾蜍浑身是宝,一年可养3茬。
张宇(左一)向参观者展示种蟾蜍。胡建华 摄
2024年,黑龙坝镇与内蒙古九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85万元建设3.4万余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发展特色养殖。年底前,计划投入蟾蜍苗24万只、养殖蝌蚪3000万只,村集体可增收75万元。
育肥蟾蜍多功能池。郭大蕾 摄
在种蟾养殖区,身材肥硕的种蟾正在冬眠。张宇介绍,种蟾不会睡到自然醒,而是通过人工干预温室采光度、调节室内温度提前将其唤醒,并于12月份进行催产。在育肥蟾蜍饲养区,大小不等的育肥蟾蜍或爬或跳、扎堆儿嬉戏玩耍。“别看这些蟾蜍其貌不扬,每一只都是‘行走的十块钱’,经过6个月的养殖周期,出栏时每只身价10元左右。”张宇说道。
设施农业产业的迭代升级,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正在忠厚村日光温室里修建多功能池的黑龙坝镇西安村村民吴春梅告介绍,这个冬天,她已经有了一万多元的工资入账。“往年冬天就干待着,今年在这儿干了两个多月了,一个月5000多块钱,家务活儿也不耽误。”吴春梅说,身靠大树好乘凉,家门口有了温室小区,一年能多挣五六万块钱。据了解,温室小区年可带动50余位村民就近务工。
近年来,开鲁县用好用活各类扶持资金,积极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助力设施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1.2万余亩,示范带动农户2万余户,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一群 开鲁县融媒体中心:杨景欣 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