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专场,邀请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农牧厅、商务厅、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十四五”时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优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出台了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全覆盖的政策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内蒙古工业“闯新路、进中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成效。传统产业方面,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33种产品能耗水平达到国家先进值,累计退出钢铁、焦化、电石、铁合金等限制类产能3100万吨以上,现有传统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领跑全国。新兴产业方面,先进制造业集群扩规升级,“两个稀土基地”取得积极进展,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内蒙古已建成全国风电装备产业链最完善、集群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光伏装备产业链前端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单晶硅、多晶硅产能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晶硅材料制造基地。未来产业方面,低空经济实现破题启航,绿色氢氨醇产业加速起势,新型储能系统实现多类型量产。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工业总量持续壮大,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内蒙古全部工业增加值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9.3%,占GDP比重38%,较“十三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国第14位,进入全国中上游行列。全区超90种工业产品产能规模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能源板块中煤炭产量、电力总装机、发电量、新能源装机、新能源发电量等15种能源产品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领域76种产品产能规模居全国第一。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聚焦聚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等多项举措,实现“粮袋子”“肉盘子”“奶罐子”“菜篮子”全面提质增量。
“粮袋子”装得足。“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及时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持续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总产量从2020年732亿斤提高到2024年820亿斤,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单产达779.7斤/亩,创历史新高,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
“肉盘子”端得稳。出台肉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设施畜牧业6条政策措施,构建以“核心育种场+标准化扩繁群+规模化生产群”为模式的良种推广体系,肉羊、肉牛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99%、86%以上,供种质量、供种能力全国领先。开展肉牛肉羊“两个百万”育肥行动,全区主要肉类产量从2020年268万吨增加到2024年300万吨,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奶罐子”品质高。出台“奶九条”“奶33条”“新奶九条”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制定了优质苜蓿种植、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提档升级等31个实施方案,推动奶源基地与加工能力配套升级。2024年牛奶产量776.7万吨,较2020年增长27%,占全国的19%,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奶业第一大省地位更加稳固。
“菜篮子”拎得满。出台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设施面积超288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08万亩。2024年设施蔬菜产量655万吨,产值达210亿元。
优化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聚焦大力提振消费、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着力推进商贸流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依托乌海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9个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聚焦“一老一小”,突出“一菜一修”,因地制宜发展娱乐、文化、休闲、健身、康养等业态,提供更加高效的多样化便民服务。目前已累计覆盖社区400多个,服务居民450多万人。
支持新型消费场景发展。通过持续培育,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等8条自治区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和呼和浩特中山西路、包头秦汉九原横竖街、乌兰察布之夜等特色商业,已发展成为新型消费场景、消费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重点商圈呈现客流增长均在20%以上。
补齐农村消费设施短板。自2022年国家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以来,内蒙古聚焦优势资源,聚焦建设短板,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推动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试点项目,累计支持试点旗县47个,支持重点建设项目237个,带动各类投资超过33亿元。全区县乡村商贸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消费更加便利,群众不出县城、乡镇尽享物美价廉的好商品。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能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
能源保供任务高质量完成。煤炭方面,煤矿核增产能1.79亿吨/年,新建产能7700万吨/年,承担煤炭保供任务量占全国1/3以上、居全国第一。电力方面,新增电力装机1.36亿千瓦,电力外送规模提升63%。油气方面,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原油产量达到320万吨,天然气产量319亿立方米,外送量占比稳定在60%以上。
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提前一年完成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再创新高,在全国率先突破1.5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每发4度电中,就有1度多来自新能源。
传统能源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内生裂变”实现传统产业全面焕新。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绿色煤矿、智能化煤矿占在产煤矿的比重达到61%、74%。深入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新建煤电机组全部采用超超临界等先进发电技术。
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18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起步成势,截至今年10月底,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占全国近50%;建成新型储能规模113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能源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优化审批建设手续,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办理时间由半年压减至3个月左右。率先开展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今年7月1日实现新能源全面入市。蒙东电力现货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蒙西电力现货市场成为全国第5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
发布会还介绍了内蒙古推动新能源消纳与利用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把做好新形势下新能源消纳工作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消纳与利用。
抓绿电外送消纳,推动“蒙电外送”扩容增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跨省域特高压绿电交易,与北京、天津等5个省份建立了绿电外送交易合作关系。今年1—10月,全区新能源外送电量近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60%,占全国1/3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抓绿电本地消纳,打造绿能非电利用“试验田”。招引先进绿色高载能产业,发展绿色算力,试点建设零碳和低碳园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项目绿电应用。今年1—10月,全区新能源本地消纳电量约1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20%。
抓调节能力提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在电网关键节点、新能源富集地区,统筹布局新型储能项目,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目前,储能项目已涵盖锂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康丽娜)





